您的位置:首页 >原创 >

高原沃野绘新景——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纵深推进

时间:2020-01-15 10:23:00 来源:贵州日报

广袤田野,绘就新景。

刚刚过去的一年,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取得重大突破,农村面貌得到整体性提升,农业经济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可喜成绩——

预计农业增加值增长5.7%,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种植业增加值预计增长8.4%左右,为近年来最高增速;预计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左右。

两年来的实践证明,贵州农村产业革命不仅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提高了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业更强——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做大规模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贵州农村产业小、散、弱的特征较为突出,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样样都有、样样都不成规模”的历史一再延续。

加快农村产业发展,不仅关系贵州贫困农民脱贫,更关系到2000万农民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小康路。

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2018年2月,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这项重大决策,掷地有声。

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

全省上下迅速行动,认真落实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形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深入推进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和工作作风“三场革命”。

立足资源禀赋,在深入调研和认真分析研判基础上,围绕茶、食用菌、蔬菜、水果、中药材、刺梨、辣椒等12个特色优势产业,我省明确12位省领导领衔推进。每个产业均制定产业发展推进方案,明确主推品种,从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集全省之力大力发展。

因为心中有梦,我们斗志昂扬。

12位省领导带头抓具体、抓深入。省农业农村厅成立8个产业领导小组,建立“一个重点产业、一个工作专班、一个技术团队”工作机制。在全国聘请7位院士作为产业发展顾问,在省内组织专家组成专业团队,对特色优势产业品种开展技术指导。

对照“八要素”找差距、强弱项、补短板。各地在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中,聚焦优势品种和优势单品,优化产业结构布局,迅速做大规模,不断提升某一单品的周年持续规模供应能力,大幅提高贵州特色产业市场占有率。

地处梵净山西麓的印江自治县,抢抓全省深化农村产业革命契机,启动实施“千菇万户”工程,引进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了木黄食用菌科技园区,预计2019年食用菌产业种植规模达4.52亿棒(万亩),综合产值19.7亿元。

东风夜放花千树。截至2019年12月底,全省投产茶园面积601.7万亩,产值447.78亿元;食用菌种植规模将达到31亿棒,产值132亿元;蔬菜种植面积1610万亩;生态畜牧业全年可完成肉产量210.9万吨,水果产业种植面积达803.05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655万亩,水产品产量24万吨,辣椒种植面积512万亩……

一个个特色优势产业规模的迅速崛起,犹如繁星点点,照亮群众脱贫致富小康路。

农村更美——一二三产融合展现新画卷

“摘一串葡萄,品一盅美酒,享一段乡野时光”,2019年夏天,贵安新区高峰镇申浙多彩葡萄园基地让游客尽享“多彩套餐”。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高峰镇引进泰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入驻坝区,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虾+稻”“虾+藕”“虾+茭白”种养业500亩,实现亩产值10000元以上,并在虾苗培育、中央厨房、农旅一体化方面深度融合发展。

推动三产融合发展,这是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必然选择。坝区,成为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的突破口。

立足一产,提升价值链。结合当地资源禀赋,突出地方特色,全省坝区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完善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拓展农业观光旅游、农事活动体验等多种功能,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旅一体化。

三产融合突飞猛进。坝区实现经济效益从一产、二产、三产的简单叠加向乘积裂变式发展。

毕节市构建产业、生产、组织、市场“四大体系”和“一产+二产+三产”的产业体系,在发展食用菌、香葱等高效经济作物的同时,大力发展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业,推动三产融合。如今,坝区主导产业种植面积23.55万亩,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62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2家,年接待游客7.66万人次。

万山区高楼坪乡坝区,立足山地资源禀赋,大力推广“九丰农业+”模式,累计发展标准化大棚蔬菜示范基地57个,种植蔬菜1.2万亩。同时,集“种、研、训、游、养”五大功能于一体,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着力打造旅游观光和生态养老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从“传统”迈向“现代”,从“单一”转向“融合”,三产融合有力助推,贵州乡村日新月异。

连绵翠竹让赤水的山更绿,村更美。从单纯的纸浆板到成品纸加工的全链条发展,每吨竹子产值从4000元提高到现在的1.2万元。以竹为食、以竹造物、以竹兴旅……赤水竹子串起一、二、三产业链,70000赤水农民“走上竹旅路、吃上竹旅饭、发上竹旅财”。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2020年,我省将加快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把农民的种植养殖与观光、采摘、民宿、休闲、养生等体验活动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山地旅游等新兴业态,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调优一产,提升二产,发展三产。在农村产业革命的有力推动下,三产融合在黔中大地上遍地开花,编织着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瑰丽画卷。

农民更富——产业特色成精准脱贫的“亮色”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透过数据看变化。2019年,贵州通过产业带动111.88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产业特色,正成为贵州精准脱贫的“亮色”。

沉甸甸的数字背后,凝聚着全省上下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不懈努力和执着追求——

组织方式加快转变。因地制宜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加快农户加入合作社。创建“村社合一”合作社10000余家。

产销对接创新升级。“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产销对接机制风生水起。主动对接全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引导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共建农产品直供基地。

品质品牌提升加强。2019年,全年新增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37个,累计达100个;绿色食品企业143家,产品236个,产量37万吨,产值318亿元。“贵州绿茶”成为我国首个省级区域地理标志茶产品。

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发展加工、搞活流通、开拓市场等作用,让农民紧密融入产业链、价值链,分享利益链。

看今朝。“黔货出山”犹如“猛虎下山”——武陵山下,江口“梵净抹茶”走向世界;红水河畔,望谟“跑山牛”跑进浙江余姚城;乌蒙深山,威宁“三白”(白菜、白萝卜、莲花白)走俏东南亚市场……

农村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成果看得见、摸得着。

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喜人,预计平均亩产值7500元以上、比去年增长30%左右。湄潭兴隆坝区通过“稻+虾、蟹”模式,实现平均亩产值1.1万元;石阡石固坝区运用“蔬菜和羊肚菌接茬”模式,实现平均亩产值2.6万元……

农民劳动素质和获得不断提高,截至11月,就业技能培训农民91.47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5.69万人次。全省“三变”改革试点村达11404个,覆盖92.1%的贫困村。

目前,全省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178家,经营领域涵盖一、二、三产业,共联结合作社11016个、带动农户211.82万户,其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8.34万户,增收总额26.86亿元,户均增收7005元。

继续书写农村产业革命的贵州篇章,我们充满必胜的自信。

2020年,贵州将培育一批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新型主体,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200家以上,省级以上合作社示范社2000家以上,100%的农户加入合作社,100%的合作社有企业带动,确保贫困人口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将产业革命进行到底!让农业越来越强,让农村越来越美,让农民越来越富。

告别2019年,迎来2020年,决战脱贫在今朝!贵州砥砺初心、奋勇前行,奔向乡村振兴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