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原创 >

秋收时节 “漫话”丰年

时间:2020-12-05 14:51:52 来源:贵州日报

田地间,花椒、高粱、水稻等压弯枝头;果园内,苹果、猕猴桃、黄瓜等硕果累累;基地里,竹笋、食用菌、中药材等挺拔而立。

挥刀、采摘、运输……洒下辛勤的汗水,收获胜利的果实。丰收的笑容,挂在群众的脸上,回荡在山谷深处。

今年以来,贵州持续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开启了新时代贵州乡村振兴新征程。

又到九月,贵州大地麦浪滚滚,处处好秋色,家家庆丰年。

遵义辣椒揽全球生意

从400年前的舶来品,到如今几度远航的出口加工品,小小的辣椒在种植、采收、加工、销售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是火热的,不仅富了农家,更为一方产业注入无限活力。

遵义辣椒的“国际范”越来越潮。

“报关顺利的话,这批遵义辣椒油应该能在国庆节后,进驻到加拿大的各大超市。”日前,遵义辣椒产业联盟成员企业贵州高原山乡有机食品有限公司接到了海外订单,公司总经理马建说:“订单总量为900箱,价值50余万元,这个机遇难能可贵。”

从400年前的舶来品,到如今几度远航的出口加工品,小小的辣椒在种植、采收、加工、销售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是火热的,不仅富了农家,更为一方产业注入无限活力。

近年来,遵义市通过建设核心示范区,引进新品种,实施换种工程,使辣椒优良品种占播种面积90%以上。此外,通过生态化集成栽培技术,辣椒产量和质量显著提高。

遵义市210万亩的辣椒种植面积占据了贵州辣椒种植总面积的五分之二,产值达94.5亿元。目前全市已培育出职业椒农5.06万户,带动贫困户5.05万户增收,助推70万农户致富。

“你是没看到一个月前的盛况,辣椒地里全是人,大家都抢时节把辣椒采回家。”在新蒲新区永乐镇山堡村,椒农付蓝蓝说起前段时间辣椒丰收时的场景。

山堡村是遵义当地出名的“辣椒村”,种有辣椒4500亩。3年前,付蓝蓝与丈夫开始经营他们的15亩辣椒。“辣椒一成熟,我们就接到收购商的电话,现摘现收款。”那是付蓝蓝第一次在辣椒产业上尝到甜头。

类似付蓝蓝的故事在“遵义辣椒故事集”里还有很多。

“我们与椒农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市场价高于保底价时就按市场价收。通过技术指导,提高辣椒产量,让遵义辣椒卖出好价钱。”遵义辣椒经纪人石永松说,通过他的手卖到全国各地的辣椒不计其数。

当前,像石永松这样的辣椒经纪人,遵义有近3000名。他们把本地辣椒卖到世界各地,再把世界各地的辣椒带到遵义来。

走进当地的中国辣椒城,与辛香的辣味一同扑面而来的,是火爆的辣椒交易场面。在辣椒经纪人的带动下,今年上半年辣椒城实现交易量10万吨,交易额20亿元,进出口贸易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黔北大地上落地生根后,遵义辣椒一次次漂洋过海,以全新的身份走向世界。

黔东南灵芝开致富之花

第一年,吴远兴夫妇就尝到了甜头,长势喜人的灵芝最宽达到了1.35米,需要两个人才能围得住。灵芝出棚时中药材公司就争先来收购,夫妻俩投入的26万元资金全部挣回。

一朵朵灵芝芝体饱满,色泽鲜艳。

这里是黔东南州天柱县坌处镇鲍塘村吴远兴灵芝种植基地。这段时间,基地里的采摘工作接近尾声,吴远兴与妻子王满月还在忙碌着。

“今年的灵芝长势非常好。”一提到收获的173朵灵芝都全部被湖南的中药材公司收购了,吴远兴乐呵呵地说到。

鲍塘村古木参天,杉松杂木青翠成林,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环境优美恬静。

2015年,还在广东省东莞市开百货超市的吴远兴回到老家修建房子,看见邻村村民种植的灵芝获得大丰收后,他深有触动。

“那朵灵芝太漂亮了,从没见过那么大的灵芝,当时我就决定,回家来种灵芝。”基于当地优质的自然环境和对灵芝前景的看好,年过半百的吴远兴开启了他的回乡创业之旅。

2018年,吴远兴拿着全部积蓄26万元,带领村民搭棚、排种。

“灵芝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高,水分、阳光、氧气都需十分充足。也必须要控制住周边小灵芝的生长,否则就会流失大部分营养。”就这样,吴远兴夫妇如呵护孩子般呵护着灵芝。

第一年,吴远兴夫妇就尝到了甜头,长势喜人的灵芝最宽达到了1.35米,需要两个人才能围得住。灵芝出棚时中药材公司就争先来收购,夫妻俩投入的26万元资金全部挣回。

吴远兴的灵芝丰收后,10余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或者去他的基地务农实现脱贫增收。

“现在村里发展灵芝产业,荒土地利用起来了,让我们在家门口也可以挣钱了。”在基地里务农的村民吴大妈说。

“灵芝除了作为中药材销售外,我们也通过将灵芝加工成灵芝酒、盆景艺术品,生产成更多产品,同时扩宽销售渠道,增加收益。”吴远兴说。

丰收之际,吴远兴拿出家中珍藏的灵芝,邀请村民们欢聚一堂共话丰收。

“要说今后的想法,那肯定是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吴远兴希望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让村里的老乡们跟他一样,既护了生态,又鼓了腰包。

铜仁荒山变“菜篮子”

“现在,万山蔬菜走出大山,跨越江河,端上了上海、苏州、杭州、重庆、成都等地市民的餐桌。”翠丰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蒲召好说,截至目前,公司已与万山75个蔬菜基地签订产销对接合同,将2000多万斤蔬菜送入市场。

铜仁市万山区因汞矿闻名,后因资源枯竭而陷入发展低谷。这里的农业生产素来是短板,以传统耕作为主的农民,因收益甚微,纷纷外出务工,万山大片坝区沃土丢荒。

为改变现状,2015年,万山去“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取经,在全区大力推广大棚蔬菜技术培训和产业发展模式,依托坝区平整的土地资源,瞄准集约化、短平快的大棚蔬菜产业,全力打造“武陵菜都”。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技术是重中之重。”万山区敖寨乡中华山坝区白果树大棚蔬菜基地负责人吴成平说道。今年初,他辞去工作,在中华山坝区承包了300亩蔬菜大棚。之所以敢在陌生领域冒险,用他的话来说,“正是因为有技术服务作保障。”

过去,大山重围中的村民种菜难,卖菜更难。

“以前还会担心菜卖不出好价钱,是万山翠丰农业公司打消了我的顾虑。”吴成平说。

吴成平提到的万山翠丰农业公司,是万山区于2019年成立的国有独资企业。该公司以“政府主推+乡镇主抓+大户主产+公司统购统销”的模式,统筹全区蔬菜收购和销售。

根据市场价格商定收购价后,翠丰公司与各蔬菜基地签订保底价格产销合同,再统一使用“万山翠丰”商标对外销售,以此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保障基地和群众稳定获益。

在蔬菜产出旺季,每天一大早,棚内的村民早已把蔬菜采摘、挑拣、包装完毕,等待运菜车装货。几小时后,蔬菜将运往农产品集散中心,并由此地辗转供应不同的市场。

“几个月以来,万山蔬菜走出大山,跨越江河,端上了上海、苏州、杭州、重庆、成都等地市民的餐桌。”翠丰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蒲召好说,截至目前,公司已与万山75个蔬菜基地签订产销对接合同,将2000多万斤蔬菜送入市场。

据统计,该区的5160户1.82万人通过与蔬菜基地建立利益联结,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大棚蔬菜已成为万山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支撑。

随着“武陵菜都”品牌逐渐打响,昔日的荒山沟,已变成了“菜篮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