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贵州 >

贵阳市乌当区“四字诀”打造人才新高地

时间:2022-03-01 10:35:56 来源:乌当区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贵阳市乌当区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第一动力、第一要素”,念好人才引、育、用、留“四字诀”,扎实推进“人才兴区”行动,区域人才服务水平有效提升、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目前,全区党政、企业管理、专业技术、农村实用等各类人才总量达7.43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总数的22.18%,占比高于省、市平均水平,为高质量建设“美丽乌当·活力新城”提供了重要人力智力支撑。

一、突出“引”,打造人才“集聚区”

一是紧扣重点产业引才。将人才引进与课题攻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相结合,依托健康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生态特色食品等重点产业发展,累计引进国家级计划专家、省级“百人领军人才”“千人创新创业人才”、省管市管专家、硕士研究生以上等高层次人才727名,引进贵黔国际总医院医疗团队(原第三军医大学资深专家团队)、好活(贵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8个,形成了“以产业链拉动人才链,以人才链拉长产业链”的双促互进趋势。目前,全区规上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才、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总量达1000余人。二是搭建干事平台引才。依托贵州省首个专家服务基地(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众创空间贵州(乌当)大数据智慧产业基地等大平台,发挥人才招引效应。同时,积极自主搭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为人才提供了宽广的事业发展空间。目前,已与25名农业专家建立合作机制,建成2个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50余个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三是创新用编方式引才。建立区级“人才编制池”,按照“总量控制、计划申请、动态流转、循环使用、人走编收、空编置换”方式,统筹用活编制存量;探索推进学校教师自聘、管理自主、经费包干“两自一包”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招聘教师125人,有效解决了学位需求激增与教师编制严重不足的问题。目前,全区教师队伍本科以上学历占71.09%,中级职称以上占27.86%。成功引进中央民大附中、乐湾国际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落户乌当,有效提升了引才竞争力和人才吸附力。

二、突出“育”,打造人才“蓄水池”

一是聚焦结构优化育才。注重区域人才“年龄、专业、学历”等要素结构,重点实施人才“育苗计划”储备人才,逐步形成梯次递进、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制定实施《乌当区创新型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以“人才+项目+资金”的培养模式和“共青团+青创基金会+金融机构”合作的服务青年模式,激励帮助有潜力的青年才俊迅速成长。建立完善乌当籍优秀学子信息跟踪机制,做好本土青年人才成长全周期跟踪联系服务,引导在外乌当籍学子回区、在乌当的外籍学子留区。目前,已有62名青年人才入选区级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为促进老中青人才结构优化提供了坚实支撑。二是聚焦技能提升育才。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原则强化人才培养,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工程。成立乌当区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基地、就业技能提升培训基地,加快培训支撑乌当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高素质产业工人大军,通过系统培训切实提高就业、再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创业技能水平。目前,全区共开展职业技能、创新创业培训6987人次,兑现技能人才培训补贴21.42万元。积极引导辖区企业、院校组织职工和学生参加省市技能大赛,通过以赛代训提升技能水平,三名同志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三是聚焦共建共享育才。与厦门大学、江南大学、贵州大学、贵州科学院、贵州农职院等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强化决策咨询、主动借智借力,以项目合作和基地建设为载体,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实现优质人才资源共建共享共育。其中,高新惠诚与江南大学围绕烘焙食品领域共同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中心,加快培育本地食品行业人才;同厦门大学共建生态农业教学与科研基地,以种植推广生态稻米等为重点,开展技术交流、人才培养。

三、突出“用”,打造人才“助推器”

一是健全激励机制用才。建立健全人才提升、激励、关爱、保护机制。探索建立鼓励支持专家人才通过科技成果技术转化获取更多收益机制,及时兑现政策奖励补助。2020年兑现各类人才政策奖补资金230余万元;优先推荐26名优秀人才作为“两代表一委员”人选,大力表彰弘扬优秀人才先进事迹,鼓励各类人才在职深造,资助5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攻读硕士及以上学位。二是精准人岗匹配用才。注重人才专业特长和岗位匹配度,扬长避短用才,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高层次专业人才对社会亟需项目攻关的重要作用,坚持专业人做专业事,全力支持贵州联科中贝制药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立知健生物科技公司、贵州易初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在各自领域多出科研成果。加大农业科技应用技术项目支持,选派47名农业科技骨干精准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指导7585名农村实用人才积极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三是注重考核评价用才。健全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把平等竞争贯穿于人才使用、评价全过程、各方面,科学设定人才考评指标,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注重过程考核,确保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积极引入第三方测评,强化结果运用,实现各类人才选拔,实行竞争择优用优,形成竞争有序、人才辈出的发展新态势。

四、突出“留”,打造人才“强磁场”

一是以感情留才。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带头走访慰问人才活动,组建33家单位160名人才服务专员常态化走访服务119家重点企业人才,慰问基层一线专家人才165名,不断加强与人才思想沟通、感情交流,帮助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组织开展“人才日”现场观摩、座谈交流等系列活动,不断优化人才环境,让各类人才在乌当安身、安心、安业。以乡村乡情乡愁为纽带,实施“能人回引”计划,成功回引返乡创业就业5615人。支持本土人才、成功人士返乡创业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30余个,带动3100多户12000人发展。二是以事业留才。依托产学研基地、产业服务中心、交流实训基地、共享技术平台等载体,大力支持人才领衔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兑现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推动人才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目前,全区汇聚了大数据创新创业企业275家,带动就业2000余人;扶持人才创新创业小微企业小额贷款42家、发放金额6424万元。三是以服务留才。坚持把优化服务作为人才工作的突破点,在区人才交流中心设立“人才之家”,为人才提供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落户安居、待遇兑现等“一站式”服务,全面提升区域人才服务软实力。定期组织全区高层次人才赴外疗养。发放“乌当区优才卡”,人才凭卡享受就医、旅游等优先优惠服务,按照每人每年不超过5万元标准给予在指定零售业超市、餐饮企业消费额的30%生活补贴。加大人才工作经费保障力度,及时兑现人才住房补贴,基本建成“智汇云锦”206套专家人才公寓,66套人才周转房已投入使用,为企业提供930套人才保障性住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