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投入大市场小 中药材种子种苗“野蛮”生长亟须规范

时间:2017-08-24 00:00:00 来源:

“中药材种子种苗的培养和销售体系落后烟草二三十年,落后粮食十多年,整个产业链是不规范的。”谈起中药材种子种苗的市场状况及发展,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追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中药材物流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红卫连连叹息。深耕行业多年,刘红卫敏锐地发现,不规范发展的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已对中医药的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

目前,这一状况有望得到改善。近日在贵州凯里举办的一场中医药发展座谈会上,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委员会(下称专委会)理事长赵润怀透露,《中药材种子管理办法》已有望通过农业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查,或将于年内公布实施。这将是我国首部针对中药材种子种苗的管理办法,相关的行业规范管理和质量提升工作已提上日程。

种子种苗“野蛮”生长

“老乡们很需要纯正、优良、价格合理的中药材种子,他们宁愿多花些钱,也想到正规的种子公司去买,但问题是他们很难买到好种子。”河北省安国市科技局药材栽培高级农艺师叩根来的感叹背后,是中药材种子种苗“野蛮”发展的现实。“我国没有一家种子种苗示范企业,相关标准缺乏,在经营上属于三不管地带,又少有人做质量管理,中药材种子种苗的生产和流通亟待规范。”

1年前,专委会成立之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璐琦这样描述种子种苗市场散、乱、小的现状:河北安国的中药材种子销售集中在"种子一条街"上,并随采收季节,分别有集市和地摊儿交易;安徽亳州的种子交易分散在药材市场周边的城镇,以集市交易模式为主,药材市场种子专营店铺较少,同样存在季节性;广西玉林整个中药材市场只有5家销售中药材种子的店铺,还有少量种子店铺分布在周边城镇……

据了解,种子铺的经营者主要由中药材经营者“兼职”。赵润怀告诉记者,这些经营者在采购药材过程中,了解到当地药农对种子种苗品种的需求,通过在本地或外地产区收购、调运等方式来提供服务。“有的药材商经营几十种种子,储存包装较为粗放”。药材经营者在兼营种子过程中,没有相应的种子质量检测条件,没有包装和内容清晰的标签,很少能有人按照种子的品质评级制定合理的价格,无法保证种子质量。

在售后专业技术服务的提供方面,这些种子商更是凭经验操作。“中药材种子的经营对经营者的专业性要求很高,他们一定要了解药材的种植过程和种子特性,要具有检测能力,必要时还要做一些发芽试验,以检测播种后的成活率。”赵润怀介绍,“药材种子特性不一,有的可以储存很久,有的却只能在当年播种。如果跨年或储存不当而失活,种子播种下去,基本是颗粒无收。但目前的种子经营者往往只靠在经营药材过程中摸索,这些经验户难以提供技术服务,要是恰好遇到购买的种植户没有种植经验,就很容易造成种植损失。”

不专业的种子经营商还扰乱了药材的供应和品质保证。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规范引导,药材种子在不同地区的流动混乱,有的品种被引入不适宜播种的地方,造成浪费。“我们曾经发现一些经营商在东北卖赤芍、桔梗种子,种植户辛苦耕种,最后却没有收成。”赵润怀说。

种子经营的不规范也加重了同一药材不同品种“污染”的状况。“药典收载有北柴胡或南柴胡,但地方标准却收载了红柴胡、藏柴胡等多种柴胡,全国统计有25种,8变种和3变型,这些地方用药标准原本只在当地使用,但前几年柴胡涨价带动种子价格猛涨,高价刺激不同基原的柴胡种子跨省跨地区流动,在一些柴胡产区,我们发现多种不同基原的柴胡混杂种植,出现了相互杂交与变异的问题,影响到柴胡的质量与安全。”刘红卫为此痛心。

育种投入产出倒挂严重

“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种子种苗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对品种的需要也在不断提升,迫切需要优质的种子。”赵润怀说。

然而与之对应的却是发展极为混乱的种子种苗市场。贵州省近日发布的2016年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主要数据显示,贵州省中药民族药全产业链2016年实现产值883.76亿元,其中种子种苗收入为25.82亿元,占比不到3%。对此,刘红卫直言:“按照种植中种子种苗上投入,其收入比例在5%~7%比较合理。”

“科研难度高,投入很大,市场很小,这就是种子种苗面临的问题。”赵润怀指出,“目前育种的投入和产出严重倒挂,说是有80多个品种实现了人工选育,但真正推向市场的寥寥无几,更没有几家企业是专业做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推广的。”

以中药“大品种”甘草为例,目前市场上供应的甘草大部分是人工种植,但它的种子一直来自野外采摘。甘草开花结籽需要3年之久,人工种植的甘草在两年左右就采收,无法等到收籽,因此每年的种子只能到内蒙古、宁夏等有野生甘草分布的地方去采摘,每年的采摘量达数百吨。野外采摘种子的问题在于,一方面不同产地的种子在成熟度和品质上存在差异,影响种植效果;另一方面由于野外采摘“靠天吃饭”产量不稳定,导致种子的价格起落不定,在小年的时候高涨到每公斤200多元,大年的时候却只有几十元,产业发展难以持续。

因此业内开始进行甘草种子的人工选育研究,试图以人工培养制种的方式来保证供应。2003年,中国药材公司开始进行甘草的品种选育,经过三代的选育与品比试验,在2014年获得新品种“国甘一号”。这是甘草的第一个新品种,在传统性状评价的标准下能达到产量比较高、品质比较好,在当年即通过了品种鉴定,拿到了全国推广的“通行卡”,目前正在进行大面积扩繁推广。

“并不是所有的药材都能像甘草一样获得优良品种,选育并获得优良品种的前提是人们对中药材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和筛选研究有足够的积累。”赵润怀介绍,目前300多种种植中药材中,尚且有1/3左右主要依赖野生资源,人工种植还是试验性质的,其种子繁育技术处在摸索阶段。而另外2/3的种植药材还没有开展种子系统评价研究,更不用说新品种的选育。人工育种的难度可想而知。

事实上,各地都有种子良繁部门或机构,但地区发展不均衡。“除了北京药用植物研究所,全国成规模的药材种子良繁研究并不多。虽然近年来河北等省在建设良繁基地,但繁育周期长,效果还未显现,搞得好的品种也就只有人参、三七、枸杞、甘草等几个有研究历史的品种。”叩根来说。

而研究种子种苗繁育的专业机构与人员,也存在很多难点与尴尬。刘红卫介绍,因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投入大,单价偏低的药材品种很难被重视、研究,单价高却用量少的品种也是如此。前些年种子种苗繁育研究机构与科研人员的课题往往与学术和职称评级有关,而从研究成果到推广应用还需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有的品种则需连续深入产地山区十几年才能出结果,这对于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是难以完成的,很多研究成果因此难以落地。刘红卫参加种子种苗的研讨会时还发现,部分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不了解产地与市场状况,与市场调研者的话题难以接轨。“你难以想象,有的研究员甚至连品种目前的主产地是哪里都不知道,这怎么谈得下去?”刘红卫的语气中满是无奈。

质量提升任重道远

现在,必须重视中药材种子种苗的选育和规范推广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近年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虽然加大了对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力度,但质量安全事故仍然高发,安全隐患较大。究其原因,在于中药材质量的源头存在问题。如果我们的中成药原料存在不稳定因素,全面质量管理就难以实现。”好医生药业集团相关负责人说。为此,不少行业协会、企业和业界人士都在为推动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提升和标准完善奔走呼号。

去年年底,专委会设置“中药材金种子”奖,目的是进一步推动中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奖项一年一评,包括品种选育奖、标准规范奖和成果转化奖,且不设置名额限制。奖项设置后的首次“中药材金种子”标准规范奖颁给了黄璐琦院士领衔的“人参种子种苗国际标准”团队。这一国际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首个中药材种子种苗国际标准,也是首个以中医药(TCM)命名的中医药国际标准。

为给企业提供技术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专委会还将于9月举办首届中药材种子种苗技术培训班,针对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经营工作者,中药农业企业、种植合作社技术负责人或种子生产、加工骨干,意在促进种子种苗品种选育技术交流,并为企业操作人员传授基础的种子种苗知识和实用技术,在种子的鉴定、检测、加工等方面提高能力。

在种子种苗质量提升中,医药企业也在发挥作用。国药种业公司自去年11月开展国药种业标准体系建设工程以来,陆续发布了5个品种的试行标准。有志于种子种苗科研的个人也正参与进来。“一位同行选择了江西婺源的一条山沟,开展枳壳育种试验。方圆几十公里之内没有枳壳树不怕蜂媒杂交。我近期也萌生了这样的想法,想在河南选一个合适的地方做一些研究。”刘红卫说。

然而不容回避的是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提升仍任重道远。在赵润怀看来,要有效改善中药材种子种苗发展存在的问题还需要多方配合发力,尤其是需要国家持续性的政策鼓励,在全国以分工合作的方式来进行研究,并由科研机构发挥“主脑”作用。叩根来则建议,可以参照粮食育种体系,在各地扶持一些事业性的种子种苗繁育研究所,由国家支持,吸收在这方面有能力、有工作经验的人进行品种培育和鉴定。

而刘红卫认为,道地药材产地也应该参与进来。“道地药材产地要和科研院校、研究部门形成对接,在产地建立相对封闭、科学的种子种苗培育基地,培育并向种植者推广纯正的种子。这样经过几年的重整,加强中药材种子种苗品质管理,中药材基原混乱的问题才可能被扭转。”(文/本报记者落楠 图/本报记者王泽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