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链接全球 国家高新区“走出去”大放异彩

时间:2018-11-28 00:00:00 来源:

国际化模式“百花齐放”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高新区积极承接跨国企业生产制造转移、以出口加工为主要方式融入全球产业链开始,国家高新区国际化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

30年来,国家高新区不断优化出口贸易结构,提升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比重和水平,形成了多形式、广领域、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探索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先后在美国、英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建立海外科技创业园,为我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开拓海外市场搭建了政策咨询、投融资和信息服务平台。

“中关村的国际化起步,主要是学习、借鉴和引入。”曾历任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外事办主任、国际交流部部长及国际合作和品牌建设处、国际合作处、对外合作处处长的张秀英表示。

四通公司创业初期,将日本的打印机装入特有的软件技术,使该打印机能够打印出中文,成为市场畅销产品。联想则通过代理销售IBM、AST、惠普等国际微机品牌,一方面积累资金,一方面不断地认识市场,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企业的管理运作经验,为推出自主品牌微机奠定了基础。

企业在学习积累国际化经验的同时,1993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设立外事办公室,成为因公出国审批单位,极大方便了企业“走出去”,为联想、四通等科技企业工作人员因公出差、学习提供更大便利。

如今,经过30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关村聚集了30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外籍从业人员总数近1万人,留学归国人员3万多人。中关村正成为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和国际知名的创新创业活跃区,扩大开放的“桥头堡”。

屡屡被点赞为“国际滨”的杭州高新区(滨江),近5年的数据可以清晰勾勒出“国际滨”的开放之路——出口总额从2013年的36.72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58.45亿美元,年均增幅12.3%;最新数据显示,预计今年上半年自营出口约195亿元,同比增长15%左右。

而在对外经济领域,今年杭州高新区(滨江)有8个项目列入2018年浙江省境外投资项目推进计划,数量和投资额均居浙江省首位。今年上半年,杭州高新区(滨江)已累计完成境外投资备案20个,其中新设项目16个,增资项目4个,完成境外投资中方投资额41.8亿美元——时间过半,全年目标任务已超额完成

在改革开放40周年、“八八战略”实施15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对外开放”吹响新号角,“国际滨”将进一步提升全球配置力,让“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深圳高新区通过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开放优势,努力在全球范围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合作竞争,深圳在全球设立了7个海外创新中心。深圳国际科技商务平台引进35个国家和地区的48家境外机构,“深港创新圈”建设持续深入,深港合作取得良好成效。

成都高新区则加快中国—欧洲中心建设,举办欧洽会、科技型企业欧洲行等活动,与法国索菲亚科技园结对建设首个姊妹园区,推动成立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联盟。打造中韩创新创业园,设立5亿元西部首只中外合资创投基金,举办中韩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韩科技创新论坛等活动,建成中韩众创空间、中韩企业加速器、中韩技术交易中心等平台。

此外,贵阳高新区为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建设目标,补齐国际化短板,提升国际化水平,2016年11月24日成立国际合作促进中心,为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寻找新方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链接国际创新资源

30年来,国家高新区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由自我发展向更加注重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转变。国家高新区通过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跨国并购、建立国际研发战略联盟、海外孵化器、创新中心、海外产业园等方式,在全球范围获取和整合创新资源。截至2017年年底,国家高新区企业共设立境外研发机构994家。

当地时间2018年4月8日上午,中关村驻以色列联络处在特拉维夫市政厅揭牌。中关村驻以色列联络处的设立,是中关村示范区加强海外联络工作战略布局,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力度,优化海外联络体系的又一次重要举措。联络处的设立,将更加紧密地把特拉维夫和北京及中关村链接在一起,推动以色列与北京深入开展交流和合作,推动协同创新,对提升中关村国际化发展水平、促进示范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

不久前,中关村波士顿创新中心就在美东科技创新高地——波士顿剑桥地区正式亮相。这是继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中关村德国创新中心之后,中关村发展集团在海外投资启动的又一重大创新中心项目,也标志着中关村全球创新体系的搭建进入新阶段。

改革开放40年,中关村早已不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关村,也不仅仅是北京的中关村,中关村已经是世界的中关村。

目前,中关村管委会在美国硅谷等地设立了10个海外联络处,中关村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近千家。

在杭州高新区(滨江),“对外开放”,将成为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转型升级的动力。在新一轮的“1+X”政策体系,“国际化”作为关键词之一,被写进《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国际化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新政中。

一方面,杭州高新区(滨江)将提升国际市场拓展能力,鼓励企业扩大出口,降低企业出口风险;另一方面,也将注重增强国际研发能力,重点扶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申请海外专利、注册国际商标,将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攀升价值链高端。另外,还将支持构建国际商务与科技服务平台,将与国际化有关的事项列入“最多跑一次”清单,优化国际化服务功能等。

杭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滨江区区长金志鹏表示,滨江围绕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战略目标,坚持创新驱动不动摇,将“高科技”和“国际化”两个内涵叠加,全面对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对接国际产业链中上游,对接海外市场竞争体系,对接国际项目、资本、人才等资源配置——从“国际参与”到“国际引领”,提升“国际滨”的全球配置力,这无疑也将成为杭州高新区(滨江)继续保持对外开放领先优势,下一阶段全面开放的“路线图”。

今年7月10日,西安高新区北美(硅谷)离岸创新中心在美国硅谷正式揭牌。这一中心将致力于搭建西安高新区与美国硅谷之间的合作,打造高科技项目的海外预孵化和加速器基地,在技术研发合作、资本服务对接、国际市场拓展等多方面与硅谷实现资源互通,成为西安高新区探索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的又一举措。

“快速融入全球分工中,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之都,我们就要把触角伸到海外,把孵化器建到国外。在全球找项目,再嫁接国内技术、市场。目前我们在美国硅谷的十多个孵化器成立离岸创新中心,未来还将在法国、德国、瑞典、新加坡、以色列等国家建立离岸创新中心。”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杨华说。

“走出去、引进来”。数据显示,西安高新区面向全球招大引强,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西安高新区创办外商投资企业10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及全球跨国企业超过100家。

贵阳高新区则全力打造“一带一路”产业园、世界大学科技园,成立了国际合作促进中心,在美国硅谷建立了“贵阳高新硅谷孵化器”,在俄罗斯莫斯科建立了“贵阳高新莫斯科创新中心”, 引进了博科、戴尔、IBM等世界500强企业16家、境外高层次人才 110名,已获批建设贵州省国际合作基地、贵州省出口航空制造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国际化对于国家高新区而言是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高新区全面国际化发展的路径是高端链接和对外辐射。在创新全球化时代,园区国际化不再是单纯的“引进来”和“走出去”,而是以人为核心、以创新创业为动力、以创新生态联系为本质的区域高端链接和辐射。

园区搭合作平台 企业唱开放“主角”

2017年12月,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集团8.2%股权,正式成为其第一大持股股东,完成重要战略投资。今年2月,吉利控股集团通过旗下海外企业主体,以约90亿美元价格收购了奔驰的母公司戴姆勒9.69%的股份,成为了戴姆勒的最大股东,又引发了极大的关注。自2010年开始,用不到8年的时间,吉利已连续将沃尔沃、宝腾、路特斯、伦敦电动汽车收入囊中。

“海外发展不仅仅是卖出更多汽车”,对已在全球建立12个海外工厂的吉利来说,“走出去”更重要的是实现产品、技术、人才、标准与资本的全球布局。这或许也将成为“国际滨”企业普遍的发展路径。

多年来,杭州高新区(滨江)已培育了一批颇具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以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3家安防巨头为例,其出口总额已占园区省出口名牌企业出口总额的90%。尤其具有滨江产业特色的是,近5年来,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比重逐年加大,占比由2013年的48%已增至2017年的60%——2017年,该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235.64亿元,同比增长21.77%,高于杭州市平均增幅14.25个百分点。

产品走出去、技术走出去、资本走出去——这一系列动作,几乎成为滨江企业的“出海三部曲”。

仅用一枚指纹碎片,只需要几秒钟,系统就能在十亿级别的指纹库中迅速定位出相对应的身份——2017年起,一项源自中关村高科技企业墨奇科技的全球首个无标注指纹比对技术开始在全国试用。“包括德国、巴基斯坦、埃及等国的相关负责人也开始与我们联系,希望用我们的技术构建他们的全国性指纹库。”墨奇科技相关负责人说。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到九三阅兵耸立天安门广场的大屏,中关村上市企业利亚德集团用20年时间,在LED显示屏领域占据全球14%的市场。在美国波特兰、法国阿尔比、欧洲斯洛伐克,都有利雅德高端的LED显示屏生产基地。2017年,在利亚德总收入中,海外收入占比达37%。

四达时代在非洲30多个国家注册成立了公司,用户超过800万,成为非洲影响最大的数字电视运营商;同方威视在“一带一路”沿线50多个国家落户,本地化生产,以尖端科技为世界提供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截至目前,中关村企业已累计主导创制发布标准7858项,其中国际标准330项,并在海外设立近千家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中关村企业正在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中。

在贵阳高新区,通过搭建国际合作促进中心,“走出去”的企业明显增多。东方世纪在尼泊尔开展洪水预警业务谈判,并计划明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建立大数据实验室、在新加坡建立工作站;高登世德计划在明年成立澳洲分部,以项目在中国外包的形式,承接澳洲项目开发工作;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美国波音、英国劳斯莱斯等知名企业长期供应商;贵州斯奈克玛新艺叶片铸造有限公司新开展航空发动机叶片精密检测业务,扩大服务范围;磷起点计划于明年启动各个区域市场的办事处或代表处的建设……

30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高新区通过建设境外科技园、跨境经济合作园等海外园区,探索产能合作、技术溢出和成熟模式输出,成为我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平台。华为、吉利汽车、潍柴动力、万向集团等一批高科技企业通过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跨国并购、建立国际研发战略联盟等方式,在全球范围获取和整合创新资源,形成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延揽全球人才 打造创新创业乐土

经过30年持续不断学习、借鉴、大胆进行再创新,孵化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客空间、加速器等“舶来品”在国家高新区遍地开花,让这里成为无数创新创业者的“桃花源”。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吸引了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形成天下英才荟萃、八方资本汇聚、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创业局面。截至2017年年底,国家高新区内共有外资研发机构2824家,留学归国人员12.6万人、外籍常驻人员6.3万人、引进外籍专家1.6万人,有4962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其中1991人为园区推选并入选。

在中关村创业大厦一层,北京(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里,一个“今日工位使用情况”的显示屏引人注目。

“这里叫金种子创业谷,是我们为早期创业者搭建的孵化平台,这一区域是完全免费的。为了提高利用率,我们对使用的创业者也有一定的要求,每人每周签到时长要达到24小时,如果不够,该工位将被冻结。”海淀留创园主任赵新良介绍说。

据了解,海淀留创园成立于1997年,是北京市首家专门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供孵化服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园区企业近80%为留学人员创办。其中,留学人员创业者的学历以博士和硕士为主,占留学人员创业者总量的89.05%。截至今年5月,海淀创业园累计孵化企业1600家,共引进1258余名留学人员入园创业。多年来,海淀留创园累计培育出奥瑞金、启明星辰、神州泰岳、国瑞升等23家上市企业,上市板块涵盖NASDAQ、纽约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

“坐高铁,我没取票,直接拿着绿卡刷卡就进了检票口。感觉自己就像个中国人一样,真是太方便了!”来自也门的小伙阿哈迈德,兴奋地讲述起自己坐高铁出差时的经历。日前,首批共19位通过积分评估获得在华永久居留权的中关村外籍人才拿到了中国“绿卡”,阿哈迈德就是其中一员。

2014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阿哈迈德创办了一家叫做“爱梦娱乐”的互联网公司。但公司的身份是个难题。传统路径是注册外资公司,不过,这条路门槛高,耗时长。对于大学刚毕业的阿哈迈德,太过复杂。他选择了与中国合伙人一起,注册了一家中国公司。捷径带来另一个问题:按照中国法律,外国人不能在公司持股。阿哈迈德在自己创办的公司里,正式身份是一名员工。

针对阿哈迈德这样的外籍创新创业人才,中关村不久前开创了积分评估机制,即中关村创业团队外籍成员和中关村企业选聘的外籍技术人才,根据中关村外籍人才积分评估标准进行评分,达到一定分值的,可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据悉,这种新方法以知识价值为导向,引入市场化评价要素。中关村外籍人才永久居留积分评估机制在全国尚属首创。

目前,除首批已通过积分评估拿到“绿卡”的19人(1人为也门籍,18人为外籍华人)以外,还有94名外籍人才拿到了中关村出具的积分评估推荐函,等待公安出入境部门审批。

不仅中关村,在杭州高新区(滨江)也为全球创新人才开辟“直通车”。

今年6月8日,华桂潮博士领到了“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这是浙江省通过外籍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申请“直通车”办理的第一张证。

去年12月底,根据杭州高新区(滨江)出入境便利新政,杭州高新区成了杭州3个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推荐单位之一,并于今年2月正式开启外籍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申请“直通车”办理。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杭州高新区(滨江)办理A类外国高端人才来华工作许可证57人,同比增长307.14%。再以2018年度杭州市“115”引智计划为例,高新区(滨江)共有48个项目入选,这些项目中,有不少涉及生物医药、基因技术、芯片设计等,都是未来滨江重点发展的蓝海领域。

成都高新区则将延揽人才的触角伸向全球。今年7月13-20日,“天府人才行动·海外行”欧洲专场举行。来自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新经济、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的企业,开展了系列海外高层次人才专场招聘会,并与当地企业、机构开展互动交流。

随后,长虹、育碧、澳新、维纳、思特沃克、千氪、博恩思、宜高美、玉米树等来自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新经济和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企业,将组团前往英国伦敦,爱尔兰都柏林,美国纽约和波士顿等多个海外城市“上门引才”。

如今,成都高新区正在围绕“人才成长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圈、人才引进的人力资源开发生态圈、人才个人家庭的生活保障生态圈”这3个生态圈,构建人才活力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迈上新征程的国家高新区,正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攻坚破难,勇当先锋,率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格局,率先形成开放共享、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发展平台,向引领全球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目标挺进。

30年来,国家高新区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铿锵鼓点,勇立潮头,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延揽全球人才、技术、资本,主动参与全球经济与产业竞争,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

新时代,随着内生型企业逐渐走出国门开展跨国经营及国际化创新要素资源不断加快向园区汇聚,国际化成为国家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的主要动力,充分利用和配置全球要素资源正成为国家高新区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记者 李争粉)

转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