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中国企业“走出去”诸多难题待破解

时间:2018-12-28 00:00:00 来源:

法律风险、政治风险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高风险诱因,"走出去"企业经济效益回收慢,国际市场信息服务、目的国法律法规服务需求较大,财政支持力度仍需加大……全球化智库(CCG)日前发布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8)》显示,根据CCG对200多家"走出去"企业全球化情况展开的问卷调查,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仍有诸多难题亟待解决。

投资风险依旧较高

报告称,近半数企业对投资目标国经济看好。根据调查,受访企业对投资所在国的经济前景看好的比例达49%,其中23%的企业准备扩大投资,26%的企业选择继续观望;尚在评估中的企业占29%,"看坏但不撤资"占9%,"看坏且准备撤资"占7%。

"当地投资环境不佳、运营成本过高、劳动水平低成为难题。"在对企业在东道国面临的主要问题的调查中,17%的受访企业表示"当地投资环境不佳",15%的受访企业认为"当地基础设施不足"。同时,认为"当地工会势力庞大"的受访企业占12%,认为"当地运营成本过高"和"当地劳动力水平不佳"的比例均为11%。当地融资环境欠佳、与第三组织关系处理难和在当地面临的合规审核占比较低,分别为9%、7%和5%。

企业"走出去"法律、政治动乱与战争和政策风险显著,主要应对风险措施为加强与中国使馆、驻外商业机构、华人组织等联系。

受访企业在境外开展投资经营活动中,15%的企业认为"法律风险"是"走出去"企业在当地面临的主要风险;此外,"政治动乱与战争风险"和"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均以13%的比例位居第二;10%的企业认为当地"宏观经济风险"阻碍其在当地开展经营活动。由此可见,法律风险、政治风险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高风险诱因。除此之外,"政府腐败"占比为10%,文化风险、劳动力纠纷、安全审查或政治阻挠占比均为8%。

关于以何种方式来应对突如其来的投资风险,18%的受调查企业采取"加强与中国使馆、驻外商业机构、华人组织联系"等方式,10%的企业通过"在当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来与当地社会、民众建立信赖关系规避潜在风险。此外,9%的企业表示通过"与东道国当地企业合资合作"能够起到降低投资风险的效果。另外,以"加强自卫能力及安保措施"和"购买海外投资保险"作为规避风险手段的受调查群体均占有9%。雇用当地员工、获取当地政府支持和寻求当地的法律保护各占8%。有7%的企业选择聘用第三方专业公司为企业评估海外风险,6%的企业认为短期投资或是分阶段投资是风险规避的好办法。

经营效益有待提升

就"走出去"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调查显示,"走出去"企业经济效益回收慢,仅三成企业达到预期,而处于投资建设期,收益不明朗占三成。25%的受访企业已经达到预期的对外投资效应,有6%的企业盈利超出预期;未达到预期的企业占22%,15%的企业面临项目亏损;与此同时还存在处于投资建设期尚未产生经济效益的企业,占比为32%。

报告称,"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东道国的人才本土化较低。仅有26%的企业雇用当地员工数量过半,其中有13%的受访企业所雇当地员工占总员工的80%以上;13%的受访企业雇用当地员工比例在50%~80%之间。74%的受访企业雇用非当地员工数量过半,其中16%的企业仅雇用了30%~50%的当地员工,44%的受访企业雇用当地员工比例低于30%。此外,还有14%的企业未雇用当地员工。

在对企业海外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受访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较强,已有23%的企业与各个利益关系者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机制;另有20%的企业"有专门负责海外社会责任的部门,并设有主管";19%的企业"已制定海外社会责任目标和管理方案";15%的企业在海外发展战略中有对社会企业责任的描述;12%的企业已经编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只有12%的企业暂未在海外开展社会责任活动。

支持力度仍需加大

CCG报告称,"走出去"企业国际市场信息服务、目的国法律法规服务需求较大。57%的企业选择国际市场信息服务,对"目的国法律法规服务"的需求比重也高,达到56%;对"目的国行业信息服务"的需求占比亦达46%。与此同时,对"客户资信调查服务""追收帐款服务"和"企业公关服务"的需求分别为31%、26%和25%。

而从对获得海外信息的渠道调查显示,海外投资信息来源主要以通过已"走出去"的企业获得信息为主,平台服务力度有待加大。

54%的受访企业通过"已经走出去的,在当地的中国企业"获得海外投资信息,48%的企业通过行业协会、商会以及同行企业的渠道来获取海外投资信息。此外,通过"国家颁布的投资指南或其他指导性的文件""朋友、亲戚或其他个人网站""相关国家部门(如商务部)"这三个渠道来获取投资信息的企业占比分别为37%、32%和29%。通过平台渠道获得海外投资咨询的企业较少。企业通过"中国驻国外领事馆或者其他驻外机构"和"国外在中国领事馆、代表处、宣传机构"获取信息的分别仅占27%和25%,而通过"智库平台"作为信息窗口的企业仅占14%。

"政府对'走出去'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仍需加大。"报告强调。调查显示,28%的企业未曾获得国家财政支持,18%的企业获得低息或者无息贷款,17%的企业获得低价或免费保险,16%的企业曾经获得对固定成本或营业成本的补贴,14%的企业优先获得外汇,7%的企业优先获得返销配额。(作者:何芬兰)

转自:国际商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