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在家乐福们“离场”之后的反思

时间:2019-07-13 00:00:00 来源:

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欧洲零售三巨头正陆续退出在中国的投资,在外资眼里,中国零售市场似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不再是投资者青睐的沃土。应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根据过去十年连锁百强数据绘制的"零售业经营成本变动图",我们似乎可以找出一些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首先,过去十年,实体零售业的主要成本(房租、人工、水电)持续上升,占销售额的比重从2009年的4.5%上升到2018年的8.9%,增长了近一倍。其中,房租占比上涨了85%,人工成本上涨了147%。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房租上涨幅度有所趋缓,人工成本还在上行区间。经营成本的持续上升使零售业投资回报率的下行压力越来越大。

其次,外资大卖场过去十年单店销售额也逐年向下。2009年"双11"首秀揭开线上分流实体零售的序幕。作为零售市场的主力业态,外资大型综合超市首当其冲,单店业绩连续十年下滑,新开门店数量从2014年开始逐年减少,大卖场业态提前进入生命周期的衰落期。

上世纪九十年代,外资热切地投资刚刚开放的中国零售业,看重的是快速增长的消费市场、低廉的劳动力和低水平的市场竞争。今天,这些有利因素有的在消失,有的在弱化。外资大型超市面对着成本上涨、业绩下滑,选择退场自然成为普遍性选择。

有人把外资离场视为本土企业的胜出,有人由此对中国零售业开始一轮新的思考:怎样评判过去十年零售业发展环境的变化?未来的发展空间将会如何?

得益于线上零售的蓬勃发展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中国零售业充满创新的活力。但毋庸置疑,过去十年,零售业也遭遇了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市场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的困难和挑战。今天,流量平台和社交平台成了引领零售创新的主角,资本成了零售格局的主导,零售业进入了一个"旧模式亟待转型,新模式尚未成型"的发展期,实体零售和所谓的"新零售",投资收益都差强人意。

资本可以择机脱身,零售企业只能迎难而上,实体、线上概莫能外。外资的退出,标志着一个时期的结束,也标志着一个时期的开始。

从消费端看,以价格为主导的商品同质化的零售已走上末路,品质和便利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核心诉求,以追求品质和便利等核心价值的零售商焕发出活力和光彩。最有说服力的旁证就是,家乐福转让股权的时刻正是外资折扣店ALDI和COSTCO在中国开店的时刻。

从投资角度看,零售业的投资价值既取决于市场,也取决于企业。在零售企业市值被普遍低估的情况下,永辉、家家悦的市值依然稳健;在很多企业发展日趋保守的情况下,优势企业的扩张速度并未放缓。

此外,外资的退出也促使我们重新检视现行的产业政策,虽然国家一直把消费视为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但过去十年零售业的经营成本并未得到有效抑制,恶性竞争仍然存在,这是值得我们反思并需要努力改变的地方。

转自:国际商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