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实现“30·60”双碳目标 光伏全产业链谋变革

时间:2021-04-12 00:00:00 来源:

日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和阳光电源联合举办的光伏先进技术研讨会在合肥召开。多位与会专家认为,“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给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带来艰巨的挑战,面对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光伏产业还需自我突破,加强技术创新。

上网电价将持续降低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分析,到2030年,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预计今年新增装机55-65吉瓦,“十四五”期间,光伏年均新增装机规模将达到70-90吉瓦。

同时,光伏发电成本也迎来快速下降。“2010年以来,全球新投运的光伏发电电价下降了70%以上,未来发电成本仍将持续下降,随着光伏转换效率和工艺制造水平持续提升,光伏产业中长期内将成为我国上网电价最低的供电方式,预计2035年光伏装机将超过煤电,成为我国装机规模最大的电源。”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总工程师谢宏文说。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赵为认为,过去十年我国光伏发电成本下降90%,风电成本下降25-40%,当前光伏、风电的平准化度电成本已低于煤电,随着储能成本的快速下降,风储、光储的平准化度电成本可能分别在2021年、2022年低于煤电。

推动跨界融合

多位与会专家认为,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关键,在于光伏等新能源企业在技术上的迭代创新。

“今年1、2月,新注册的可再生能源企业数量达上万家,这说明新能源产业形势可期,但可再生能源的缺陷不容小觑,比如间歇性、波动性问题,产业链非常长等。”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表示,光伏产业横跨化工行业和电力行业,超长产业链让企业之间的博弈异常激烈,这无形中分散了很多企业的精力,削弱了企业的洞察力,导致缺少有针对性的创新。

“目前,我国的末端电价非市场化,光伏企业最需要面对的,是如何做好企业和产品的迭代创新,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曹仁贤说,诸多条件限制,让光伏企业尤其是下游企业,创新起来非常难,但“30·60”双碳目标的紧迫性,需要光伏企业达成共识,一起为行业降本创新出力,共同推进光伏行业的跨界融合。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宝申也认为,过去的能源体系依赖资源,而在未来,应大力发展能源科技,摆脱对一些基础自然资源的依赖。“由于光伏产品服役时间为25-30年,尤其是光伏组件,要适应50年甚至百年一遇的突发天气,所有创新一定要基于稳健可靠,可靠性、适应环境能力不够的创新,最终成本反而会上升。”在钟宝申看来,未来的光伏创新,首先要聚焦于核心的电池效率的提高,其次要聚焦于和场景应用的结合。

“2020年,受自然灾害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行业内硅料减产,导致短期内供给严重不足,而今年,全年硅料供应仍将持续紧张,价格也将持续增长,除此之外,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光伏玻璃价格连续上涨,使光伏企业不堪重负。”在王勃华看来,供应链的把控能力也将成为光伏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

解锁更多应用场景

寻求技术变革外,光伏的应用场景和边界也应不断寻求突破。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指出,光伏产业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缺乏应用场景。

比如东部的江苏、安徽等省份想要发展光伏,没有那么多屋顶,怎么解决?在高纪凡看来,光伏企业未来应按应用场景考虑解决方案,多做“光伏+氢能”、“光伏+储能”等模式,不单纯以追求组件销售量为目标,而是构建一套以用户为中心的低碳能源整体解决方案,也就是智慧能源互联网体系。

此外,发电端和用电端之间距离较远,也是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之一。

高纪凡表示,仅靠建设特高压“西电东送”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需要建立电网体系和非电网体系相结合的新能源电力体系。比如,通过建立可再生能源支撑的储能或氢能,以线下运输的方式把电能送到用能中心直接使用。

浙江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陆川也表示,光伏发电的应用场景多样化,是光伏企业未来需要致力的方向。“在地面电站方面,我国东部虽然是用电负荷中心,但是土地资源非常稀缺,尽管有相关企业尝试了多种“光伏+”的模式,比如农光互补、林光互补等,但装机容量远远不够。因此对于工商业分布式光伏、户用光伏、地面电站等几大类应用场景,光伏企业需做更多探索。”(记者仲蕊)

转自:中国能源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