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中国新闻周刊:对外开放首先要对内开放

时间:2018-09-02 00:47:17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对外开放首先要对内开放

中国新闻周刊评论员/闫肖锋

稳经济关键在于稳就业,稳就业关键在于稳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因为它们是稳就业主力军。

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8月20日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鹤提出,对国有和民营经济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大中小企业。一些民营企业家应邀参加会议并发言。

会议指出,要充分认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具有“56789”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做好中小企业工作,对稳就业、稳金融、稳投资、稳外贸、稳预期,增强经济长期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要抓紧解决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比如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健全激励机制,强化货币信贷政策传导,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完善资本市场,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更好满足融资需求。要提高财税政策支持精准度,做好税费减免、融资担保等工作,确保已出台政策落地见效。

此次会议的大背景是,从近期中小企业的表现来看,其景气程度不及预期。例如,据国家统计局7月末发布数据显示,除大型企业PMI处在荣枯线上外,中小企业PMI双双处于荣枯线下。由于PMI指数具有较强的先导作用,因此各界担心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小企业的表现会出现一定程度下滑,其“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将进一步加剧,生存状况堪忧。

其实,民营企业也好,中小企业也罢,姑且不论是否有政策倾斜,首先能做到公平对待就好。就民企和中小企业经营的现实面看,除了“融资难、融资贵”等显性壁垒外,我们更应关注那些阻碍民企发展的无形壁垒,诸如土地、用人和行业准入门槛等。

例如,在用地方面,国企通常能得到无偿划拨的公共用地,而民企用地只能从市场上“价高者得”,有些国企甚至还靠租地给民企来赢利。又比如用人制度上,国企可以轻易获得留京、留沪指标,而民企除少数高科技企业有此“殊荣”外,多数民企只有“望指标兴叹”,想招的人才招不进来,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稳步发展。当然,阻碍民企发展最大的无形壁垒是行业准入,一些领域只开放给国企甚至跨国公司,民企却不得门而入。

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对内开放要优于对外开放,无论是行业准入、用地优惠还是用人制度,要对内一视同仁,只有充分发展民营经济才会有强大的国内产业以应对跨国机构的冲击和竞争。

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扩大对内开放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国内统一市场的规模和一体化程度决定了对外开放的效益和对海外客商、投资者的吸引力;扩大对外开放又可为对内开放增添新动力,这是两者统一的一面。而在改革开放初期,某些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了以市场换技术,又会选择首先对外开放,比如在经济特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实施招商引资就是为了以对外开放带动对内开放。

而中国当前的发展态势要求,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必须协调一致起来,这要求对国有和民营经济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大中小企业。这是“稳就业”的需要,更是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的长远需要。

现实地看,当前中国在汽车、金融、高端服装、能源、建筑设计、医疗、教育、电信、互联网、新闻出版、广电、快递等领域还存在很大的对内、对外开放空间。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同时要加大对内开放力度。这要求及时、到位地大力改善民企和中小企业的营商环境,不但要制定相应的“负面清单”,而且还应破除无形壁垒,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行业甚至要出台扶持政策,在拿地成本、用人制度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解民企燃眉之急。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第33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