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贵州提质升级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

时间:2020-12-05 14:51:52 来源:贵州日报

10_10_1240

工人在锦屏县龙池多彩田园铁皮石斛基地采摘石斛花。 杨晓海 摄

10_10_1239

种植的连片头花蓼成为一片花海。

黔地无闲草,处处有灵药。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的作用,受到全球关注。贵州,从携10吨中药材驰援湖北鄂州到推广中成药救治新冠肺炎病人,再到特色苗药援法抗疫,“黔药”备受瞩目。

贵州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素有“天然药物宝库”之称。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贵州药用植物资源种类达5304种。

中药材种植规模的迅速扩大,既为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对产地初加工能力提升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8月6日至25日,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以全省中药材产地初加工为重点,组织开展了书面调研、座谈调研、实地调研,收集汇总了全省各市(州)中药材产地初加工的发展情况;近期即将召开的2020年贵州省中药材产业推进大会,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我省中药材产地初加工能力的提升。“要进一步提高中药材产地初加工能力,进一步加快中药材初加工基地的建设!”省中药材领导小组、专班的重视,为我省中药材今后的提质升级保驾护航。

“要鼓励中药材重点企业在产地建设初加工基地,就地提升价值、吸纳就业、促进增收,带动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要通过初加工提升中药材产值20%以上。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针对重点品种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带动生产服务、产品加工、流通销售等各环节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省主要领导的讲话为接下来中药材产地初加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让初加工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

十年前,在黄平县靠种植太子参致富的药农张简荣,在当地开起了中药材初加工合作社,回忆起办初加工合作社的初衷,张简荣记忆犹新:“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农民收好晒干的中药材被雨淋过后严重影响了我们的销售,一年的辛苦全部付诸东流。当时我们普遍的困惑就是:中药材销售受天气影响太大,潮湿或者暴晒都会影响新鲜药材的品质。所以成立一个包括清洗、除杂、切制、干燥、分级为一体的初加工合作社对我和当地药农来说都迫在眉睫。”

十年过去了,当初的初加工合作社成为了如今的贵州金草海药材发展有限公司,为了解决太子参初加工问题,公司建了自动烘干生产线4条、智能化烘干房2个,研发了去须、分级设备,年加工中药材鲜品1500吨,公司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成为贵州省太子参产后初加工最大的服务基地,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受到收购商和消费者好评。

张简荣说,每种药材对温度、处理方式的要求都不一样,所以依靠现代设备的力量显得很关键。

在省中药材专班成立后,省中药材产业协会也相继成立,贵州对中药材产业的重视让张简荣更加有信心。

“以前公司的发展面临的技术、资金、销路等问题,中药材专班都帮我们解决了。”张简荣介绍,现在省中医药大学的博士团队会专门下地问诊,在太子参种植方面给当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不仅如此,政策的红利还解决了资金问题。2019年,许多种植户因资金不足制约了发展,公司与县药材产业办一道想办法,最终得到了农行的大力支持,专门为种植户推出了太子参e贷金融产品,共为种植户发放贷款7500多万元,惠及种植户700多户,解决种植户的生产资金问题。

在省中药材专班的指导下,该公司采取了“公司+基地+协会+种植户”的发展模式,明确了公司怎么+基地,基地又怎么+协会,协会又怎么+种植户的创新模式,2019年凝聚了全县400多户种植大户发展太子参2万余亩,产值过亿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势如破竹,初加工行业也随之逐渐崭露头角。2019年,全省共有298家规模化初加工经营主体(企业、合作社、大户),年总初加工能力42.4万吨(占总产量的21.88%),覆盖面积133.49万亩(占总面积的19.88%);年烘干能力41.36万吨、分级能力14.24万吨、切片能力5.91万吨、仓储能力49.68万立方米。全省年初加工总产值42.17亿元,通过标准化产地初加工,共新增总产值20.32亿元,增长13.71%。

从优势单品入手提升初加工能力

每年春天,安龙县三道墙坝区万亩白及种植基地,紫色的小花缀满枝头,竞相开放。

白及花开出的不仅是怡人春色,更承载着村民增收脱贫的希望。基地里,忙着除草的三道墙村村民郭大芬说,在基地务工每天挣80元,她家还种了两亩白及,去年共收入6万多元,“种白及比种水稻、玉米收入高得多。”

基地负责人、安龙县欣蔓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夏与说,今年,三道墙坝区新增白及种植面积2000亩,收入可达4000万元。

走进施秉县牛大场镇金坑村百亩太子参种植基地,这里的太子参已抽芽散叶。“20多年前,我们就开始试着引种太子参,带动村民既增收又脱贫。”金坑村驻村干部宋永宏说,现在不少村民都主动改种。目前,全县太子参种植面积达7.27万亩。

施秉县,被誉为“中国太子参之乡”,是我国三大太子参重点产区之一。

紧盯各地特色中药材,做大做强优势单品。今春以来,立足生态气候和道地性优势,按照《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中药材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0年)》,我省提早谋划,重点抓好天麻、石斛、太子参、白及、半夏、黄精、钩藤、薏苡仁8个优势单品产业,加强良种繁育推广,从源头抓好药材质量,在重点产区建设优良种源保存与繁育中心、种子种苗培育基地,提升良种覆盖率和商品产出率。

8个单品中,金钗石斛和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已达14.7万亩,规模全国第一;太子参种植35.47万亩,面积居全国第一,产量占全国需求量的40%,已初具全国定价权;黄精种植8.85万亩,以印江为核心的梵净山多花黄精产业带基本形成;56个县(区)种植天麻16.2万亩,七星关、大方等种植面积占全省70%以上,已成为当地重要扶贫产业之一;69个县(区)种植白及9.37万亩,面积约占全国七成。

全省规模化标准化基地1296个、面积72万亩;种子种苗基地285个、面积8.92万亩,可供240万亩生产用种;天麻、石斛、太子参、黄精等15个重点单品面积达430.20万亩,同比增长13.52%,占全省总面积的64.62%。

去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进下,中药材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种植规模、产量、产值呈现三增长的态势,重点单品、重点产区初加工能力稳步增加。

我省大力支持8个重点单品产业发展,从生产基地建设、产地初加工等环节给予全力支持,总体看来,8个重点单品初加工产值已占据全省初加工总产值接近一半,产地初加工效益凸显。

8个重点单品产地初加工能力共7.72万吨,占全省初加工能力的18.27%;初加工产值19.71亿元,占初加工总产值的46.74%;初加工经营主体数量107家,占全省总量的35.91%;初加工能力占单品总产量的比重为17.72%。

从重点单品入手,我省中药材初加工行业正呈良好发展态势。

为产业谋效益为群众谋利益

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销售收入、增加药农收入,中药材初加工行业扮演着重要角色。

据省中药材专班负责人介绍,透、烘干等初加工后,2.5公斤鲜天麻加工成1公斤天麻药材,价格至少可提升3倍,挑选分级后最高可以提高10倍以上;前胡鲜品经去须、芦头,烘干、分级扎把后,价格提升3倍以上。

“我省中药材要想写好高质量发展的后续文章,中药材初加工工作必须做好!”省中药材领导小组有关领导表示。

“可以说初加工中药材是保证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的头个环节,也是保障药品质量的起始工序。”近日,昌昊金煌(贵州)中药有限公司负责人兰才武科普了关于中药材初加工的知识:中药材作为药用植物,在采收后的贮藏过程中,如果不进行初加工,非常容易出现霉变、虫蛀、变色等现象。干燥技术是中药材加工处理的重要环节,选择适当的干燥设备法不仅可以延长中药材产品货架期,提高产品品质,更有助于进一步保持药品的有效成分……

据了解,昌昊金煌(贵州)中药有限公司在丹寨县贵山灵草中药材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内已建成初加工产房1520平方米,可加工太子参、钩藤、天冬、何首乌、百部等中药材,初加工能力2000吨,可覆盖面积2.7万亩,同时,以“昌昊金煌”为主打品牌,与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形成合作伙伴,建立了符合国家GAP及国际GACP标准的中药材种子种苗选育及繁育中心、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基地、药材加工与中药饮片GMP生产车间及中药经营GSP等一体化的产业链,形成了从种苗繁育到种植到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GAP、GMP、GSP全程贯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得益于昌昊金煌(贵州)中药有限公司初加工产业的发展,公司通过初加工技术无偿开展技术培训38期,培训药农1520人次,每年为农户(贫困户)解决临时就业达20余万人次。

通过提高初加工能力,我省各地中药材产业链得到延伸,利益联结得到实现。

在纳雍县,组建了专班及中药材工作组,引进威门药业、江苏苏中制药等龙头企业订单收购、带动发展,组织专家帮助遴选头花蓼、天麻、黄蜀葵等“短平快”品种,明确种植区域、技术服务和产销模式;

贵州百灵新增建设7.5亿颗粒扩能项目开始投入产出,安龙普坪镇千亩中药材基地发展大健康旅游已初具雏形,天麻、铁皮石斛、党参灵芝、灵芝、杜仲叶等“药食同源”物质生产经营试点工作有序推进,产业链条正不断延伸;

在大方县,贵州乌蒙腾菌业有限公司种植天麻8000亩,带动900户农户户均年增收5000余元;

赫章县种植+初加工半夏16210亩,带动2000余贫困群众增收;

安龙白及产业带动400余户1200余人增收致富,其中有300户700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一组组数据背后,是贵州中药人的不懈努力。今年前三季度,我省204家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组织方式,提供用工岗位13207个;预计全年可带动总用工7024.54万人(次),提供200天以上稳定就业岗位35.12万个,全省2368家中药材生产经营主体可提供就业岗位5.09万个,占比14.49%。全省中药材有47个品种种植规模万亩以上,21个品种产值超亿元,石斛、天麻、白及、太子参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产业累计带动24.7万贫困人口增收。截至2019年底,我省中药材产业带动13.11万户贫困户、41.75万贫困人口增收,中药材成为贫困地区群众增收脱贫的重要产业。

为了让中药材产地初加工能力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更好的造福当地百姓,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坚持抓具体抓深入,精准施策,全面发力,加快推进中药材规模化种植与产地初加工融合发展,加快提升产地初加工能力,助推全省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力争在2021年底,在全省中药材总体种植规模增加不大的基础上,产地初加工覆盖面积达到210万亩以上(占预计总面积700万亩的30%),实现全年初加工总产值100亿元,通过标准化产地初加工,新增总产值32亿元以上,完成总产值提升20%的目标任务。(邓钺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