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贵州 >

杨昌芹:与村民一道“编织”幸福生活

时间:2021-09-30 10:35:01 来源:全国人大

初秋时节,乌蒙山竹香缕缕沁人心脾,千村万落人间烟火。

走进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山梁上万亩竹林迎风作响;山下,整洁美观、绿意盎然的村庄里,竹编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这一派幸福生活的美好景象,是由一项在贵州黔北传承百年的民间传统工艺——“赤水竹编”编织而来的,而说起它的推广与产业化,则绕不开杨昌芹。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在漫山遍野的竹林中,建起了一处充满竹意的艺术空间——极竹堂非遗竹编产学研基地。长期以来,她带领当地村民把有300多种竹类、面积逾132.8万亩的竹林变成了“绿色宝库”和“生态银行”。

杨昌芹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王敏 摄

杨昌芹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王敏 摄

杨昌芹出生于印江县的一户苗族人家,小学四年级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带着她们姐妹三人艰苦度日。15岁那年,为减轻母亲负担,杨昌芹放弃进入县重点高中学习的机会,选择外出打工。1年后,为学习一技之长,杨昌芹进入黔东印江民族职业学校学习幼师专业。

“2007年9月学校毕业后,凭着对竹编的好奇,我17岁时便从印江县来到赤水市学习,没想到从此与竹编结下不解之缘,还在这里扎了根。”谈起当初的选择,杨昌芹如是感慨。

“竹编是一门复杂的工艺技术,仅凭热情是不够的!”杨昌芹的师傅陈文兰说,对于初学者,由于把握刀的力度不准,轻了削不下,重了会割到手。陈文兰至今犹记,刚开始竹编时,徒弟每天带着手上新添的伤疤做工,就算流血仍然执着坚持。

“只要认定的事,她就会坚持到底。别人愿意花1天时间,她就花10天时间,直到成功为止。”杨昌芹的妈妈张易平说,女儿经常在凳子上一坐就是1天,手上的老茧越来越厚,伤疤越来越多,却从来不叫苦叫累。

功夫不负有心人。14年岁月竹与刀,杨昌芹磨练出一手纯熟的竹编技艺,也藉此收获诸多荣誉。

2014年,被评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15年,在中国(贵州)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能工巧匠选拔大赛青年组中荣获贵州省一等奖;《竹编熊猫》《大肚佛》两部作品分别被国际竹藤中心、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永久收藏;同年,当选贵州省最年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工艺美术大师。

2016年,被国际竹藤中心授予“竹编高级工艺美术师称号”。

2018年,当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2019年,获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

长年累月的编竹,在杨昌芹的手上留下了印记。“清晰的17道伤疤,每一道都是奋斗的见证!”细数着这些成绩,杨昌芹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功成名就后,许多人开出优厚条件,请杨昌芹去开厂、办班,都被果断拒绝。杨昌芹选择了继续留在赤水发展竹编事业,反哺这片土地和人民。

杨昌芹(中)在指导学员创作竹编。王长育 摄

杨昌芹(中)在指导学员创作竹编。王长育 摄

18万件产品见证匠心追求

“2018年41273件,销售额300多万元;2019年65440件,销售额500多万元;2020年80169件产品,销售额1200多万元……”翻开公司的销售记录本,3年186882件产品的斐然业绩一目了然。

一根普通的竹子,缘何能创造如此骄人的业绩?

“匠心,是一种态度!”杨昌芹一语道破。

别小看一根竹子,要经过选竹、刮青、破竹、加工、起篾、染色、煮篾、拉丝、编织等20多道工序之后,才能变成花瓶、茶壶等精美的竹编艺术品。杨昌芹介绍,要把竹片处理成晶莹透明、细如头发的竹丝,再精心编织,最后装裱,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

2012年5月,杨昌芹在大同镇注册成立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主营竹编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加工,兼顾文化旅游商品的销售,创立了“极竹堂”品牌。除此之外,她在继承传统竹编技艺的基础上,还根据现代人审美及市场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研发出“竹编画”“瓷胎竹编”等系列竹编作品,深受市场青睐。

不管订单多大,对产品的要求我们从不含糊。杨昌芹如是介绍公司的规定:一是严把质量关,不合格就是不合格,不能以次充好;二是诚实守信,7天内无条件退货换货;三是抓好全程监督,每位员工都有一个编号,依据编号进行质量监测。

“我们要坚持不懈把自己的产品做到极致、做到最好,让赤水竹编享誉海内外。”杨昌芹说。

8100名群众见证代表情怀

“人大代表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谈及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感受,杨昌芹感慨颇多:“群众选我当代表,我为群众办实事。”

今年76岁的袁兴明家住大同镇民族村8组,由于没有子女,加之一条腿残疾,长期和侄儿一起生活。杨昌芹听说后,便经常请袁兴明帮忙做原材料,动员他把以前的竹编农耕用具变成工艺品,还亲自上门去收购这些工艺品,使袁兴明有了固定收入。

“现在上班到家门口,每个月不仅可以领到4000多元的工资,还可以照顾家人。”大同镇民族村3组村民谭光玲说,“得知我家的困难后,杨昌芹主动邀请我来到公司学竹编手艺,真正为我解决了后顾之忧。”

与袁兴明、谭光玲一样,受杨昌芹帮助的群众还有很多。杨昌芹介绍,为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公司开办了竹编工艺培训班,免费进行竹编技艺培训。2012年以来,参与到竹编技艺培训的留守妇女、精准扶贫户、异地搬迁户、残疾人、学校学生,总人数达8100多人。

“关心群众疾苦,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杨昌芹还义务帮周边群众接一些诸如灯饰一类,对工艺要求不是很高,但市场需求量很大的订单,让群众获益不少。仅去年一年,公司还通过村集体扶贫资金入股方式,利益联结177户贫困户570人,分红近20万元。

“我提的包,戴的手镯、耳环,都是竹编,竹编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杨昌芹说:“我要让漫山遍野的竹林,变成帮助群众增收,带动群众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绿色黄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