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时评 >

5G加速企业云化进程自主安全可控是前提

时间:2019-07-30 00:00:00 来源:

近年来,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不再仅限于建设ERP等信息化系统,而是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提升企业的业务效率,实现业务智能化。

2019年,传统产业已经全面拥抱云,云计算不再仅仅影响基础设施,而是在影响传统企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5G等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的成熟,促使大量设备上云,真正实现万物互联,产业互联。

相关机构预计,2019年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美元,并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这个过程中,大量传统企业积极拥抱云,将云视为决定企业未来能否跟上时代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一系列新软件服务商因运而生,在各自领域成长为新的巨头,并重构产业生态。毫无疑问,在5G新时代,云服务商迎来了新机遇。

5G重构云计算生态

自2017年,国家提出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以来,我国云计算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政务云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数据显示,截至到2018年10月,我国已组建了95个(包含省级机构)政府数据治理机构。政务云市场也随之增长迅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政务云市场规模达到390亿元,预计2019-2021年将分别达到505亿元、645亿元、813亿元。

除了规模扩大外,政务云市场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在近日举办的2019爱分析·中国企业云高峰论坛上,电科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鹏达表示,目前政务云已进入2.0时代,并呈现出四大典型特征。首先,从自建自用向购买服务转变。政务云2.0时代已经逐步从项目制向购买服务转型,服务目录也从以IaaS为主,逐步向PaaS和SaaS升级。服务商也从以往的单一云服务运营商向多服务运营商转变。其次,从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向重视行业智能应用转变。第三,从完全商用向自主可控转变。第四,数据由纵向条线向横向共享转变。

王鹏达表示:“随着5G时代的到来,单纯的大带宽,低时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多系统,多场景,多业务的上云要求,云服务商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构建国家信息交换模型,有效打通信息通道,同时需要建立完善的互联网数据安全备案监管机制和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机制。”

华云数据联席总裁、首席技术官谭瑞忠也表示,目前政务云市场已发生较大变化,特别是进入5G时代后,云计算需要与5G融合发展,才能在实体经济领域发挥更好的作用,推动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与数字经济发展。“随着云计算业务的不断落地,网络基础设施需要更好的适应云计算应用的需求,并能用更好的优化网络结构,以确保网络的灵活性、智能性和可运维性。”

实际上,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数据和连接。企业通过与终端用户的连接,能够基于用户的偏好优化自身的产品和销售模式;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的连接,能够优化整条产业链的效率,提升产业链的价值和覆盖半径。这些优化的方向和途径都需要有数据作为支撑,数据驱动决策。而盒马鲜生、菜鸟物流这些企业能够异军突起,连接和数据是背后很重要的原因。

进入5G时代,则能加速企业上云步伐,提高响应速度,实现业务在线化,并基于在线场景不断产生数据,优化算法,最终实现智能化目标。

构建自主安全可控最重要

毫无疑问,5G时代的到来,让云服务面临新的机遇也同时会遭遇更多挑战。那么,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云服务商应该如何应对新的时代转变和挑战?在王鹏达看来,产品、技术创新固然很重要,但自主安全可控的基因不容忽视,通过打牢共用、整合通用、开放应用,建设自主可控的安全政务云尤为迫切。

“云计算作为重要的核心技术,在5G时代将会全面赋能企业的创新。比如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终端计算将向云端迁移,这样可以大幅度降低终端硬件的成本,从而为终端产品的普及奠定基础。而在产业互联网领域,云计算将与边缘计算结合应用,实现云边协同,充分提升计算能力。”谭瑞忠也认同这一观点并表示:“这都要求云服务商制定安全、可控的解决方案。”

据了解,今年1月,华云数据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共同发起成立了混合云产业推进联盟,并参与云计算白皮书的撰写及相关标准制定。截至目前,凭借定制化私有云、混合云服务,华云数据已经为30万家企业级客户提供服务,业务覆盖能源电力、国防军工、教育医疗、交通运输、政府金融等十几个行业。

“在5G的推动下,未来华云数据将坚持自主研发,积极探索云和5G融合发展路径,打造云网融合的服务能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效推动全行业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谭瑞忠说。

业内专家表示,新时代政务云的建设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自主、安全、可控的政务云既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云厂商努力的方向。希望云服务商能够联合更多合作伙伴,构建数字中国生态。(戈清平)

转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