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贵州 >

贵阳市白云区“强省会工作”呈现八大工作亮点

时间:2022-05-18 10:35:57 来源:中新网贵州

中新网贵州新闻5月16日电(易康宁)近日,2022年贵阳市白云区“强省会”新闻通气会召开,贵州市白云区在“强省会”工作上,呈现八大工作亮点:即强工业、强城镇、强三农、强旅游、强环境、强生态、强民生、强人才。

2022年以来,贵阳市白云区全力以赴推进“强省会”行动各项工作。

在强工业上,白云区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第一工程,围绕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生态食品为特色产业的“一主一特”以及先进装备制造业、铝精深加工“两关注”产业体系,构建新兴工业产业体系,强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2022年一季度,白云区新开工工业项目7个,4月完成工业投资5.56亿元,1-4月完成20.02亿元,超过市下达目标(17亿元)17个百分点。

在强城镇上,白云区实施“南融、中提、北进、东联、西优”城市发展战略,做大城市体量,提升城市能级。目前,区域内城市“五横六纵”路网骨架基本形成,城市交通内外循环进一步畅通;打造挂牌特色产业楼宇,已投入使用的楼宇注册企业达700余家;白云区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增加床位210张;新建3所幼儿园,提供810个学位;今年,全区停车场建设目标任务为8个,新增公共停车位2087个,目前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4个,新增停车位1462个。

在强三农上,白云区聚焦乡村振兴总要求,以大力实施“强省会”行动为工作重点,从产业振兴、经营主体、土地经营、资金整合、美丽乡村、基层组织等“六个抓”全面铺开农业现代化工作。目前,白云区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制度,确保公众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2022年区级农业预算为5118.09万元;以“稳粮”为前提,重点推进“强菌、稳菜、优果”三项工程,打造贵州省食用菌精深加工中心,以食用菌为主题的“蘑力小镇”;大力扶持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已培育壮大1家国家级、5家省级、7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强旅游上,白云区坚持以大数据赋能旅游经济,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紧扣“爽爽贵阳、品质白云”城市品牌、“云尚生活”城市名片的定位,加快市场主体培育、旅游要素配套,旅游业态升级、做靓白云旅游名片。去年,全区累计接待旅客697.59万人次,完成旅游综合收入70亿元,同比增长12.6%。2022年一季度住宿业完成营业收入4400万元,同比增长12.5%,规模以上旅游娱乐企业营业收入完成258万元,同比增长18.35%,超过市级目标3.35个百分点。

在强环境上,白云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打造与“强省会”行动要求相适应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和竞争力,围绕“简政、便企、宜业、安心”打造“贵人服务·简便宜心”白云营商环境品牌。主要包括制定白云区强环境指挥部工作“三单”(提示单、通报单、预警单),强化组织保障;分级分类组建营商专员队伍,目前,全区第一批80家规上工业企业的营商专员服务已上线,进一步加大企业“一对一”精准服务力度;制作“亲清卡”“明白卡”,制定营商工作手册,详细梳理白云惠企政策、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等信息,切实打通政策服务“最后一公里”,助力企业更好发展。

在强生态上,白云区认真落实各级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持续开展“五大攻坚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狠抓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目前,全区建成83个生态公园,森林覆盖率达46.18%,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7.5%以上,新增城市绿地17万平方米;绿色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9.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达3.2%;建成3座污水处理厂,城镇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提升至15万吨、处理率达98.5%。

在强民生上,白云区深入实施城市“一圈两场三改”,推进农村“五治”,强化“平安”建设,加强“三感社区”建设,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统筹督促推进白云公共资源场馆资源开放工作,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加大优质教育供给,增加养老、托幼、就业等服务有效供给,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升文化供给和服务能力,不断满足群众的基本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目前,全区启动实施9个生活圈的109个项目已进场施工项目73个,项目动工率68.22%,完工项目23个,完工率21.50%,完成投资5.14亿元。

在强人才上,白云区聚焦在黔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三最”政策落实、人才保障房建设、“人才日”活动等四项重点任务,坚持供需对接“清单化”、就业服务“多元化”、招聘管理“多元化”,做到重点攻坚、常抓不懈,全力营造优良人才环境。截至目前,全区征集就业岗位10264个,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803人,达成就业意向2177人;新增常住人口8756人,其中初步统计人才2430人;新增大数据人才237人;新增制造业产业人才307人;建成人才保障性租赁住房617套。(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