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经济 >

出海企业要“智”用知识产权

时间:2018-10-26 00:00:00 来源:

对于很多走出去企业来讲,近些年面临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问题。有资料显示,有超过一半出海发展的企业曾遭遇知识产权纠纷而被迫应诉。有关专家认为,知识产权对企业来说,既是"矛"也是"盾"。进可抵御侵权和山寨,退可化为企业自身的技术壁垒,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应智进智退。

一些外国政府或企业(主要以发达国家为主)往往会凭借其技术垄断优势,以保护专利等知识产权名义,实施各种不合理障碍措施限制国外产品进入市场,使国外非专利权人处于一种十分不利的地位。面对此种情景,中企往往碰壁。

"知识产权往往以技术、知识为基础,而能够取得专利权的发明制造往往与科学技术的水平直接相关。"德国律师彼得·盖尔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从当前世界各国知识产权的布局情况来看,发达国家握有主动,发展中国家相对被动。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正快速融入世界,中国的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将直接威胁到跨国巨头的利益,面临各种打压是必然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知识产权诉讼成为常见的手段,知识产权诉讼更像一场商业战。

"企业出海,在知识产权领域首先要争取主动。"彼得·盖尔表示,很多公司尤其是高科技公司,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对经营形成阻碍,如果处理不当,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明智的公司通过知识产权这一手段保障自身的权益,并同时利用手中的知识产权给竞争对手造成麻烦,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通过知识产权途径,公司不仅能保护自己的技术,还可以通过手中持有的专利作为商业谈判的筹码。很多中国企业也开始意识到这一点。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2018年上半年,我国主要知识产权指标实现较快增长,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为75.1万件。发明专利授权21.7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7.1万件。在国内发明专利授权中,职务发明15.9万件,占93.2%;非职务发明1.2万件,占6.8%。

日前,美国商会全球知识产权中心(GIPC)发布的《2018年国际知识产权指数报告》认为,中国在建设面向21世纪的知识产权环境方面正在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是专利权和著作权领域的改革增强了保护力度和执法效果,二是各级政府和执法机构对知识产权更加重视,三是研究机构和个人的知识产权意识和运用能力明显提升。

"同时,企业在开拓目标国市场时,还要对知识产权进行调研,以排除雷区。"彼得·盖尔表示,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运用知识产权的工具。"当然,面对繁杂的国际市场,单一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往往显得渺小。助力企业走好走稳,知识产权转化体系的构建不可或缺。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商协会的支持与服务。"彼得·盖尔说。

此外,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补充道,知识产权申请后也并非万事大吉,还要将知识产权和产业发展相融合,打通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通道,着力于创造商业价值,而不仅仅是一种法律程序。(记者 张伟伦)

转自:中国贸易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