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经济 >

广西:创新渔业模式 力促扶贫攻坚

时间:2018-10-29 00:00:00 来源:

创新渔业模式 力促扶贫攻坚——广西海洋和渔业厅的有益实践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和渔业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实施脱贫攻坚战有关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渔业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探索出了可在全区复制推广的稻渔生态综合种养十大“广西模式”,在推动贫困地区发展养殖产业,促进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增收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加强领导 深入调研

2017年8月,自治区海洋和渔业厅由原自治区海洋局、原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组建成立后,厅党组及时研究成立厅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产业扶贫专责小组和定点扶贫专责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安排2名干部专职工作。力求新老交替工作不间断,产业整体布局相衔接。

厅党组书记席扬、厅长蒋和生率先垂范,其他厅领导结合工作分工,分别带队深入54个贫困县开展调研指导,推动贫困县产业发展、定点扶贫以及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在深入调研基础上, 2017年,该厅组织编制了《广西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业发展规划》,今年又制订了《2018年推进稻(藕)渔生态综合种养业发展工作方案》。2018年1月~6月,厅领导带队深入贫困县、走访定点帮扶贫困村计24批次。

至2018年7月底,全厅共有15位处室和直属单位领导、数十名专业技术干部先后到贫困县、走访定点帮扶贫困村开展政策宣讲、产业指导、技术培训、生态养殖推广、走访慰问等。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2017年度,自治区海洋和渔业厅安排涉农项目资金10618万元,其中安排到54个贫困县资金5685万元,占项目总资金的53.54%。2018年1月~6月,支持贫困县项目涉农资金5661万元。完成了与自治区党委政府签定的《脱贫攻坚责任书》中确保涉农项目资金50%以上投入贫困县的责任目标。另外还安排定点贫困村扶贫资金100万元,用于精准帮扶。

突出特色 示范引领

该厅以创建院士工作站和工作基地为技术支撑,以建设示范县和示范基地、创立总结推广新模式为切入点,推动全区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实现了粮鱼双增,开创了产业扶贫新局面。全区先后有“全州禾花鲤”“三江稻田鲤鱼”“融水金边鲤鱼”等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品获得了地理标识产品称号,创立了三江“一季稻+再生稻+鱼”、灌阳“稻+鱼鳅龟鳖等品种混养”、全州“稻+禾花鱼”、融水“稻+河蟹”、龙圩、融水、陆川“稻+螺”、宁明“稻+蛙”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十个“广西模式”。

稻田综合种养的“三江模式”就是典型的范例。近年来,三江县相继投入1.8亿元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7.5万亩,实现产值1.21亿元,产业已覆盖70%以上的贫困户,贫困人口每人每年稻渔增收1000元以上。2017年10月,广西“三江模式”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荣获“绿色生态奖”。2018年5月,自治区有关领导对稻渔生态综合种养“十大模式”作出批示,要求继续进一步总结推广。2018年7月,在新疆召开的全国渔业扶贫会议上,该厅代表广西作了典型发言。

仅3年多时间,广西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业规模已从原来的60多万亩、1.5万多吨和7亿多元,发展到2017年100多万亩、4.5万多吨和20多亿元,实现了翻番。

企业参与 拓展规模

在推广稻渔生态综合种养模式的工作中,广西海洋和渔业厅鼓励企业参与,强化市场驱动。2018年,该厅指导54个贫困县创建12个县乡级特色养殖产业经营主体。如融水苗族自治县金边鲤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积极扩大稻渔生态综合种养基地规模,在拱洞、同练、香粉、四荣、红水等乡镇采取统一苗种发放,统一指导,统一回收方式,现已建设稻渔生态综合种养基地2500亩。

广西海洋和渔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接下来的扶贫工作中,该厅将在现有特色渔业发展基础上,指导建设具有优势区域性产业基地,以此为依托,注册品牌商标、发展产品加工和农村电商,着力推进水产品品牌培育、推介和营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新贡献。(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李鹏)

转自:中国海洋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