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经济 >

格局巨变 手机市场进入颠覆期

时间:2019-01-06 00:00:00 来源: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手机市场陷入低迷的同时,行业也在发生巨变。昔日的国际霸主企业面临份额迅速丧失的窘境,而曾位列第二梯队的本土手机品牌实现逆袭,冲击全球TOP3,但部分中小企业迅速坠落,甚至走入绝境。从行业情况看,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萎缩之势短期很难逆转,如何生存和扩张成为所有手机品牌要面对的共同问题。

先有高通官司“缠身”新品遭禁,后有手机变相降价引关注,随着近期股价的大幅下跌,苹果的日子有点不好过。同样,曾经一度引领潮流的三星也被曝出天津手机制造工厂即将停产。手机行业“寒冬”中,国际厂商在中国市场可谓“阵痛”连连。受波及的还有一众国产手机厂商,金立破产清算、锤子资金紧张、360手机人事调整……行业“洗牌期”已至,中小“玩家”的存活时长也被画上了问号。在5G时代即将来临之际,有业内人士认为,在新机遇下,行业格局向头部厂商集中的大方向不会变,但能够积极调整的企业仍可能获得成长空间。

国际厂商面临窘境

日前,苹果中国官网推出了限时优惠活动。据介绍,苹果用户通过以旧换新形式,购置新机最高可抵扣2100元。也就是说,原价6499元起的iPhoneXR只需4399元就可购买,原价8699元起的i-PhoneXS在折抵后只需支付6599元就可换购。这样的优惠活动被外界视为苹果公司史无前例的变相降价行为。

事实上,自苹果手机越卖越贵后,其销量就走了下坡路。由于新一代iPhone销量低于预期,苹果削减订单的消息更是不止一次被曝出。在业界看来,换购折扣活动成为苹果在中国市场“冲销量”的一种手段。

在销售遇冷的同时,“老冤家”高通的一纸诉状也让苹果陷入窘境。目前看来,尽管苹果做出妥协表示尊重判决结果,但其也进一步提出了复议申请,并以软件系统升级的方式来应对这一诉讼。

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麻烦不断,另一“巨头”三星则更招架不住。销售持续疲软外加劳动力成本上升,三星电子正考虑暂停天津三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手机生产厂的运作,甚至有消息称,该工厂将于近期停产。

目前来看,三星在中国市场发展已趋于停滞状态。根据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Analytics的数据显示,2018年二季度,三星智能手机在我国的市场份额已经跌至不到0.8%。而三季度,三星手机在我国的销售量也仅为60万台。

国产手机进入“洗牌期”

苹果、三星两大“巨头”的颓势表现与目前手机市场不尽景气的大环境不无关系。根据市场调研机构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为3.552亿台,较去年同期下降了6.0%,这已经是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第六个季度同比下滑。严峻的行情下,国产手机更是进入了“洗牌期”。

金立债务危机的曝光已有一年之久,如今其破产清算案已确立管理人,进入了债权申报阶段。金立董事长刘立荣称,在全面转型做智能手机后,自2013年开始金立便一直亏损,持续呈现负现金流状态。较为“年轻”的锤子科技也正面临危机时刻,从人员大调整到供应商上门讨债,再到创始人罗永浩卸任公司法定代表人,锤子曾经拥有的“粉丝”基础在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也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除此之外,魅族早前的裁员之举,360手机前不久的人员整合、工作地点调整,以及联想发起的“价格战”攻势等均被外界视为中小手机厂商的“挣扎”表现。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夹缝中的第二第三梯队厂商随时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

“随着整体市场销量的下滑与品牌集中度的增强,第二第三梯队的国产手机厂商面临较大的压力,市场的洗牌调整也就此发生。”通讯行业观察人士项立刚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一批以手机业务为核心的中小厂商的危机感会更加强烈。预计行业洗牌在今年仍将持续,甚至会延续至2020年初。”

手机行业存变数

从国际厂商的受挫到中小厂商的垂危,以华为、OPPO、vivo、小米组成的第一“军团”可谓站稳了脚跟,并有继续迈进之势。在新的通信技术迭代的时刻,手机行业“排位”也将产生变动。

就目前来看,尽管华为的发展在海外市场并非一帆风顺,但其销量的增长有目共睹。近日,华为官方对外宣布,2018年其手机发货量已突破了2亿台,其中华为Mate20系列上市两个月发货量即突破500万台。

有业内人士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按照现在的发展状态,三星手机业务的衰退迹象逐渐明显。且苹果在创新能力与产品竞争力上也有所下降,5G时代即将来临,其不能在今年成为首发5G手机第一阵营的一员也基本定论。

OPPO、vivo和小米在这个行业“寒冬”中也较为平稳,且在手机行业最新的“科技潮”中,三者均是频出“花样”新机方案。在提高产品水平的同时,海外市场的拓展、5G领域以及IoT方面的布局也成为其主攻方向。

项立刚表示,手机行业格局继续向头部厂商集中的大方向不会改变,强者恒强的局势不会被打破。但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细分市场的变化随时有可能发生。新技术浪潮下,能够抓住机会的厂商仍将具备竞争力。(记者 吕途)

转自:中国商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