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经济 >

“直播+电商”红利爆发 加强监管方有未来

时间:2020-02-08 00:00:00 来源:

近年来,由网红主播、明星达人、品牌商家等主导的“直播带货”生意可谓风生水起,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网红等直播带货形成电视购物10倍以上的行业规模,预计总规模在2020年有望超过7000亿元。跟着网红买东西,俨然成为时下购物的新选择。行业专家表示,“直播带货”依托移动互联网发展应运而生,走红并非偶然。其背后的网红经济,在供需两旺的市场环境中持续火爆,目前已进入产业化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若想避免新兴行业泥沙俱下,完善相关法律与制度是必然趋势,也只有尽快规范和依法强化监管,才能让相关产业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循。

颠覆传统营销格局 带货将成主流

媒介形态的演进,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指出,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大量新业态、新职业,网络直播、共享经济等数字经济新模式拉动灵活就业人数快速增加。

2019年“双11”购物节,通过顶尖带货主播,实现近30亿元的成交额,几乎等同于部分商场的年销售额,吸金能力可见一斑。有业内人士表示,不同于网络、电视购物等传统导购模式,“网红带货”是以一种广告加娱乐的新型营销方式,能对商品进行更加系统和全面的展示,在消费者与主播实时交互答疑的过程中,粉丝频频剁手已成日常,令人难以抗拒。

数字经济新趋势,亦改变了传统商业营销格局,让资本看到了社会化营销的新商机。而随着这种销售渠道的成功范例越来越多,直播电商、达人带货、网红爆款成为电商和短视频平台积极寻求的新增长极,纷纷加速布局。

市场经济分析师王明杰指出,“网红”在互联网中所呈现的作品,内容多是其受众喜闻乐见。例如,高粘度的粉丝对于网红所发布的内容,常常处于跟随状态,通过留言、打赏等方式与其进行互动交流。长此以往,粉丝与网红之间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并形成奇妙的微仰角关系,无形中为粉丝购买网红推荐产品的消费行为打下了坚实基础。王明杰曾对此做过市场调查分析,认为当粉丝看到网红的推广软文或视频时,通常会由于以下几种心态的影响而选择“剁手”。

一是消费者出于对自己喜欢网络博主的支持和信任。对于粉丝而言,购买商品不仅为了获得商品的自然属性,他们更在意商品的文化属性。粉丝通过长期互动,已然产生了信赖心理,深信其推广的产品必然销量高、质量好、人气旺,从而产生消费行为;二是出于对网红的羡慕、提高自我形象的需求。粉丝怀着“用了这件产品我就可以变得像他一样”的类似想法,将对网红的喜欢转换为对其推广产品的追捧与模仿,毫不犹豫的为网红博主的推广产品买单;三是激发了粉丝作为消费者的物质占有欲。粉丝认为网络博主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其推广行为激发了消费者对于美好物质的追求,认为自己同样可以拥有与推广者一样精致的生活。

由此可见,网红经济的本质是将受众的价值观和注意力资源的货币化。

流量再分配 网红经济迭变

从网红到网红经济,已经渗透到大众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所谓网红经济,泛指依托社交平台及互联网传播推广后形成的社会关注度,进而演变为庞大的粉丝定向营销市场,并围绕网红IP(或知识产权)衍生出各种消费市场,最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金融业研究员陈风指出,网红产业天然伴随互联网的兴旺而发展,依托互联网跨地域、跨文化的广泛连接,以及社交媒介不断变化与迭代,其生存与发展模式也呈现出不同的展现方式,并催生和孕育出相对应的经济生态。

早期的网红,主要建立在论坛基础之上,即文字时代的网络红人。陈风认为,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彼时网红的成名方式颇具争议性,也不擅长维持自己的热度。所以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更多的商业变现。而此后由微博时代开启的2.0时代,让以图文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网络红人日渐活跃,并正式成为一种职业。

2015年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度扩张,直播与短视频平台竞相涌出,网红3.0应运而出。相比前两个阶段,该阶段覆盖范围更广,变现方式也更加多样。也正是这一年,中国网红经济营收规模首次突破1.1万亿元,实现年增长率47.3%,并在之后几年网络经济依旧保持较快增速,于2018年网络经济规模突破2万亿元。

从1.0到3.0的迭代过程中,网红逐渐呈现出多元化以及泛化的特征,使得任何人都有机会把网络平台作为其成名的原始渠道。随着行业边界被逐步打破,只要能获取网络关注度,就能成为“网红”,相比传统明星有着突出的性价比优势,瞬间就会得到资本的青睐,并通过这一身份进行变现。

近年来,短视频高速发展,已成为最强“时间杀手”,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6月,我国共有5.08亿短视频独立用户数,占国内网民总数的46%。庞大的用户基数,使得网络直播与网红经济结合,开启移动互联网“直播+”时代。新时代下的网红,开始被逐利的资本强势介入。具有专业程度更强,变现能力更大,商业价值更高等显著特点。据陈风介绍,迅速增长的粉丝量带来牢固的基本盘,与利好的市场要素的双重作用下,网红经济的变现能力逐步向多元化发展,目前已经囊括了电商、广告、打赏、付费以及代言等多种方式。

只是,任何一个成熟的市场,当渠道充分渗透的市场,都会涌现出大量营销服务的投资机会,且营销服务吃掉整个市场现金流的份额会越来越高。当渗透率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发展红利就会逐渐消散,最终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可以说,网红“直播带货”,就是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至今日,诞生于流量再分配的时代必然产物。

加强监管助推新业态发展

作为眼球经济、社群经济、粉丝经济的产物,网红不仅是社会现象,还是商业产品。网红经济搭乘电商、直播、新零售的快车,融合了直播、社交、区块链、共享经济等多种新模式,正在构建上下游全产业链的整体布局。新的电商模式和消费模式,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的新亮色。这背后,是大量个性化产品对人们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比如,一个特别懂电子产品的“极客”,之所以能在垂直领域建立知名度,带动产品销量,关键是其经得起检验的专业见解。

但现实中,随着“网红”不断延伸为“网红经济”,一系列的弊病却日渐显露。社会学专家李杼郡告诉记者,一些网红及其身后的孵化公司,在流量价值面前打起“如意算盘”,或弄虚作假“刷单”买粉丝、买评论,制造数据假象,骗取广告客户信任;或为劣质商品代言,做一锤子买卖;或索性绕过平台点对点交易,将交易移到“桌面底下”,可能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粉丝没买到合意的产品,广告客户没买到承诺的效果,伤害了社会化营销这一电子商务新业态。

同样有行业人士指出,网红以个人魅力博得出圈,但由网红衍生出的产品品质却难以把控。网红未来的出路,必将是网红经济,而网红经济一旦与具象的产品结合,那么其背后整个链条的相应规范、监管就应该迅速落地。

无论是保护新业态发展还是保护消费者权益,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听之任之,需在规范的同时加强监管。律师何咏崎认为,相较于线下门店,网红直播销售的即时性,无疑大大增加了监管难度。这就要求监管部门进一步畅通投诉渠道,对明确违法的行为做到“重拳出击”、以儆效尤。从平台监管角度看,一方面要保护广告客户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帮助其准确知晓相关账号的流量价值,对商业纠纷要建立常态化的处理机制;另一方面,对“买粉”“刷单”“假评论”“卖假货”等行为,也要加大打击力度。比起监管部门,平台凭借数据优势与管理权限,更容易刺破商业欺诈的面纱,理应更深度参与到互联网发展共治中来。

李杼郡表示,赋予网红经济的本质是口碑经济、诚信经济,信用是其发展壮大的基石。目前一些网红专注于自身包装宣传,而忽视背后产品真正的品质与价值,久而久之在用户体验至上的互联网商业环境中将难以为继。在数字经济时代,随着通信、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红产生的速度会更快,传播的范围将更广,口碑效应将会加速网红的分化,更多缺乏竞争力的网红将会被淘汰。因此,只有遵守经济规则,充分重视产品和内容本身,创造核心竞争价值,网红和网红经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只有通过更健康的模式、更好的监管,才能让新业态、新供给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让消费者放心消费,才能促进网红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进而推动“网红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 刘波)

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