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经济 >

持续扩大开放合作 携手构建全球粮食供应链发展新格局

时间:2020-10-13 00:00:00 来源:

在疫情全球蔓延、粮食安全问题引发各方担忧和高度关注的特殊时期,探讨全球粮食产业国际投资与合作,促进粮食现代供应链创新发展,对于强化危机防控合作、守护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在日前由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举办的粮食现代供应链发展及投资国际论坛上,无论是在政府、行业还是企业层面,各方都对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全球粮食供应链的稳定健康发展有着高度共识。与会代表呼吁,面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疫情全球蔓延以及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等挑战,各方要在开放合作中不断完善和强化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构建高质量、多元化、可持续的粮食发展体系,确保全球粮食供应链有效运转,推动粮食贸易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更好增进全球人民福祉。

深化合作是方向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十年来全球主要谷物和大豆的贸易量累计分别增长超过40%和50%,其间,高效稳定的供应链不仅带来了农产品贸易的蓬勃发展,更有效促进了农业资源在全球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对进口国而言,粮食贸易既可以弥补国内粮食供需缺口,解决供应总量不足问题,也可以更好实现食物多样化,优化营养结构,提升国民生活品质。对出口国来说,粮食贸易可以将自然禀赋转化为现实价值,形成稳定外贸收入,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发展动力,还可以有效冲抵本国农产品的生产过剩风险,带动农业生产者持续增收,实现农业产业稳定发展。

近年来,受自然环境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影响,世界粮食市场和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无论是解决粮食供应和饥饿问题,还是反对保护主义,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都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形成合力,为维护全球粮食安全创造良好的环境。

"疫情期间,中国政府一直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合作,打造强有力的粮食供应链。"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视频演讲中强调,中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南南合作平台的密切合作,有效改善了东道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和人民生计。应对疫情需要扩大和改进紧急粮食援助和社会保护方案,扶持小农生产,让市场更好地在粮食资源调剂中发挥作用。同时,要解决好粮食贸易和税收等相关问题,保障粮食供应链稳定。

在合作的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也不容忽视。"作为实现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路径,粮食现代供应链发展和投资促进离不开技术革命和服务创新。"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张翼表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现代物流等技术和服务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种、肥、产、学、研、耕、养、收等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各方应积极探索跨界融合,协力促进国际粮食供应链的稳定发展。

在美国嘉吉中国区副总裁马征看来,正是得益于种子技术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全球谷物和油脂油料产量总体稳定增长,保障了世界粮食安全。但在发生重大疫情和金融危机时,部分政府的出口管制措施不仅会导致供应链运行不畅,还将加剧市场对粮食供应的担忧。粮食出口政策的频繁调整会增加贸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加剧市场波动。他呼吁各方打通供应链堵点,提升供应链效率,并利用期货期权等风险管理工具规避风险,以更精准、更顺畅的方式将粮油产品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为农产品贸易注入"中国动能"

中国是世界粮食贸易的重要参与者。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镇化推进和食品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中国对高品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中国仍将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之一,也将为全球农产品贸易注入持久动力。

"中国正在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指出,多年来,中国致力于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粮油领域的国际合作。

张务锋进一步指出,中国将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积极发展粮食国际贸易,促进粮食进口来源、渠道和结构多元化;积极支持更多有实力的粮食企业"走出去",并将认真落实与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签署的谅解备忘录,深化粮食领域的"南南合作",在粮食流通领域提供中国方案、分享中国经验。

为促进全球农粮产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中粮集团副总裁栾日成建议,继续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相关治理机构和平台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中国粮食产业发展质量和国际合作水平,建立全球粮食合作新机制,确保全球粮食供应链实现高水平协作;中国粮食企业要积极融入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通过贸易合作、产业投资等多种形式提升粮食生产水平和流通效率,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促进农业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有序自由流动,实现农产品供求市场深度融合;积极顺应科技化、数字化发展趋势,为全球粮食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记者 汤莉)

转自:国际商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