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经济 >

重庆地尽其用惠民生 巴渝民宿促脱贫

时间:2018-10-26 00:00:00 来源:

为服务城市提升,让市民生活更美好,在重庆市市长唐良智的高度重视、重庆市政府作出部署安排、各区和市级有关部门通力协作下,利用主城建成区边角地92宗1805亩建设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工作扎实推进,规划打造23个综合型、27个亲水型、42个园林型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做到每个社区文体公园定制设计,公园除了体育更有文化,市民为“家门口的体育文化公园”纷纷点赞,92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建成后,直接受惠群众将超过200万人。

重庆市以巴渝民宿为载体探索农村土地房屋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共建共享、以房联营、以地入股、文旅融合、网络营销”发展模式,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等要素,促进农房增值、农民增收、助推和稳定脱贫致富工作。运营成熟的城口县亢谷民宿项目,累计接待游客8800人次,客房收入43万元,餐饮及农特产品收入50多万元,4户贫困户年均毛收入达16万元。目前,重庆拥有3.3万多家民宿,今年国庆期间民宿游十分火爆,成为游客选择入住的热门落脚点。

巴渝民宿:盘活资源要素 促进稳定脱贫

国庆前三天,重庆热门商圈附近的民宿,基本处于满房状态。目前,在城口、巫溪、彭水、酉阳、石柱5个区县已建成的7个扶贫民宿示范点,有房屋99栋3.83万平方米、客房759间,累计接待游客3.3万人次,客房收入162万元,餐饮及农特产品收入167万元,联营贫困户年均增收4.5万元。

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中,重庆市以巴渝民宿为载体探索农村土地房屋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共建共享、以房联营、以地入股、文旅融合、网络营销”发展模式,唤醒沉睡的乡村土地资源等要素,促进农房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利益联结

共建共享。示范项目农房改造建设费用由民宿公司和贫困户共同承担,其中贫困户以扶贫搬迁、农房整宗地收储等财政性补助款和自筹资金量化投入,收益向贫困户倾斜。

以房联营。在保障农户自住和尊重意愿的前提下,民宿公司、农户将原址改造多出的住房用于民宿,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共同经营、管理和维护,房费收入分配联营农户占80%。

以地入股。示范点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出地,民宿公司出资,共同组建项目公司,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保障贫困户更多分享民宿增值收益。

推进市场运营,引导产业扶贫

实现文旅融合。巴渝民宿建设营销中,充分挖掘渝东北山水峡谷乡村景观资源和渝东南民俗文化资源,保持当地自身特色和历史建筑风貌,投资打造特色民宿村落,吸引游客体验观光,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利用网络营销。通过巴渝民宿门户网站、APP微信公众服务号、微博等构成多维度“互联网+民宿”网络营销宣传体系,实现互联网营销、在线结算和信用管理,带动全市品质乡村民宿上线营销。

汇聚社会力量。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入扶贫民宿,落实扶持政策,明确政策边界,切实保护贫困群众利益和工商资本积极性。去年以来,民宿公司携手龙湖、金科、恒大等知名企业,在城口沿河、开州大进、巫山建坪、巫溪红池坝等深度贫困乡镇打造民宿项目,使以往闲置低效的乡村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

增强“造血”功能,促进生态扶贫

助推贫困群众增收。民宿旅游模式进一步增强深度贫困地区的人口吸附功能,转变高寒山区旅游淡季的传统概念,增进贫困户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的信心。运营已成熟的城口亢谷项目,累计接待游客8800余人次,客房收入43万元,餐饮及农特产品收入约55万元,4户贫困户年均毛收入达到16万元,增收效果明显。

促进自然资源增值。在巴渝民宿建设过程中,将各项政策支持、扶持项目与乡村产业发展统筹联动,将民宿发展与农村土地整治、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项目有机结合,有效促进农村土地房屋的增值和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推动乡村文化传承。巴渝民宿建设中,尊重传统建筑风格和生活习惯,设置火塘、读书室、走马转角楼等富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元素,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提升乡村民宿品质,切实增强乡土文化的生命力。

目前,重庆拥有超过3.3万家民宿,约占全国民宿的4%。重庆两大商圈附近的民宿,则成为了全国游客选择入住的热门落脚地。随着民宿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出行肘,将住宿地点从各大酒店转为拥有当地特色的民宿。重庆继解放碑商圈成为全国十大热门商圈后,观音桥商圈在今年国庆成为全国十大热门商圈。重庆和厦门也同时成为全国拥有两个十大热门商圈的城市。随着巴渝民宿建设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探索,这块土地将会产生更大的动能和活力。

转自:中国自然资源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