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经济 >

改革开放40载,中国对外投资市场更多元

时间:2018-12-13 00:00:00 来源:

改革开放走过40载,中国对外投资和经贸合作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区域到全球的发展过程,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的桥梁。

受访专家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经贸合作实现了跨越性发展,区域开放布局不断优化,对外投资合作深入推进,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

由小到大由弱及强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82~2000年,中国累计实现对外直接投资278亿美元,年均投资额仅14.6亿美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经济学博士赵晋平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阶段上来看,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只有少数国有企业走出国门,开办代表处或设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尝试性发展。

转变发生在2000年。赵晋平分析称,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提出“走出去”战略,作出了促进和鼓励企业“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布局的战略部署,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开始逐步扩大,覆盖的地区和国家不断扩围,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彼时,中国工业化生产进入中后期,对外部能源的需求不断上升,通过海外投资的方式可以获得更多资源和能源,以保障国内经济增长的需要,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国企业在能源和资源领域的投资相对比较集中。

“一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情况又出现了新变化,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不再局限于获得能源和资源等方面,而是通过全球战略布局实现配置资源的方式来满足国内发展的需要。从经济发展进程来看,中国开始进入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的重要阶段。”赵晋平说,国内企业也需要通过“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以此提升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在这个阶段,投资领域日趋多元化,产业结构也开始逐步完善。

“由于每个国家或地区的优势不一样,市场的规模和吸引力也都不同,中国企业走出去必然是多元化的格局。”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说。

时至今日,中国已成长为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201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1246亿美元,是2002年的46倍,年均增长高达29.1%。

市场、领域、形式均在拓展

从中国企业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来看,张建平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可以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看作是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更多面向发展中国家,而在金融危机以后,全球资产价格出现回落,随着发达国家的资产价格趋于合理,企业逐渐到发达经济体进行投资并购。

同时,张建平提到,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中国对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带动了企业向沿线国家投资的快速增长,合作项目的落地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就业,改善民生。

从投资领域来看,中国企业当前在传统基建、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产能合作。数据显示,2015~2017年,中国流向装备制造业的对外投资351亿美元,占制造业对外投资的51.6%。中国装备制造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涌现出中国高铁、中国核电等亮丽的国家名片。

从投资形式来看,张建平说,在不断扩大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中国也开始对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向创新驱动转型,因此对外投资形式亦在逐步优化,由单一的绿地投资向兼并、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扩展,企业跨国并购日趋活跃。

赵晋平亦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这一方面需要依靠中国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企业加强和国际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这既有利于跨国公司的业务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中国企业通过合作加快自身转型升级。

未来,对于企业“走出去”,张建平建议,企业一方面应该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培育国际化人才;另一方要合规经营,注重本土化发展。(作者:毕若林)

转自:国际商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