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经济 >

对当前我国油气安全的观察与思考

时间:2019-04-05 00:00:00 来源: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天然气的供应安全、油气对外依存度及天然气在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期的作用受到热议。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8年中国天然气进口量比上年增长31.9%,创历史新高。根据《2018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分析,受需求拉动,2018年我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45.3%。

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国,对我国能源安全带来哪些影响?如何理性看待我国成为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国的事实?又如何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推动我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这是当前迫切需要我们回答的时代课题。

我国天然气供应面临几大挑战

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大幅攀升

2018年我国天然气产量1573亿立方米,消费量2766亿立方米,管道气进口量快速增加,LNG进口量高速增长,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国。全年天然气进口量1254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升至45.3%。

天然气储气基础设施不足

我国地下储气库(群)13座,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天然气战略储备的起步阶段,导致目前季节性调峰能力较弱。

天然气成本较高

我国天然气产地基本分布在西北和西南地区。从中亚进口天然气由西部进入中国,但主要的天然气消费市场基本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地区,需要长途运输,运输成本过高。

天然气利用效率低

我国能源强度较高,能源利用水平和效率有待提高。单位GDP能耗高于欧盟、日本和美国,节能降耗潜力很大。我国天然气发电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2017年中国天然气发电仅占国内总发电量的3%,距离美国的23%、英国的44%存在较大差距。

亚洲溢价现象长期存在

当前,亚洲国家在天然气价格谈判过程中总体上处于劣势,话语权严重缺乏,致使“亚洲溢价”现象长期存在,亚洲国家被迫长期支付较高的天然气进口成本。2018年,东北亚地区全年均价9.87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远高于北美地区3.16美元/百万英热单位。

天然气进口海陆通道不均衡

我国天然气进口,海陆通道并不均衡。陆上通道主要集中在中亚地区,这些国家供气周期规律与中国没有季节互补性,安全性相对较弱。进口国家过于单一,也会带来能源安全问题。

地缘政治风险仍是重点

处理好大国关系对保障天然气安全的作用和意义显而易见。2019年,预计全球LNG供应能力增速13.3%,新增产能主要来自美国和俄罗斯。俄罗斯三条天然气管道建成投产后,管道天然气出口能力将提升60%,加上亚马尔上产,使得俄罗斯出口能力大幅提升,将对全球天然气贸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大进口国,是机遇还是挑战

□既要以“底线思维”看安全风险,更要以开放视野把握发展机遇,积极提升我国在天然气市场的话语权

□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对外依存度并不是衡量天然气供应安全的唯一指标

2018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2766亿立方米,增长16.6%,与5年前相比增长69.9%,年增430亿立方米,刷新美国1969年创下的增速世界纪录。我国进口天然气量以每年前进一位的速度,继2017年超过韩国后,2018年超过日本,第一次跃居世界首位。

在我国天然气需求持续走高的背景下,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国和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这两个标签,是否意味着我国天然气行业的安全要亮起红灯,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从宏观经济视角来看,天然气进口量不断增加,天然气市场需求强劲,意味着我国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大数据显示,世界上天然气消费水平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8版,世界前十大天然气消费国基本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俄罗斯和日本。

由于我国用气体量较大——城镇用气人口从1127万人增至6亿人——用气需求不断增加,城市燃气消费格局由过去的液化石油气逐步进入天然气时代。

从能源转型的角度来看,天然气消费量快速攀跃是能源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我国天然气发展起步较晚,尽管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费比例已从2006年的2.5%上升至2018年的7.8%,但这个数字仍然达不到全球天然气消费平均水平的1/2,人均用气量仅为国际水平的1/3。业内专家表示,我国天然气消费水平仍在全球平均线以下。

为了达到《巴黎协定》拟定的目标,2020年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中的消费占比要达到10%以上。国家发改委也在《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力争达到10%左右。目前我国距离这一目标仍有差距。天然气消费量增长,我国成为天然气第一大进口国,是阶段性的成果。

从全球视野看,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天然气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全球天然气市场贸易格局正在重塑,灵活性大幅增加。2018年美国天然气出口增量比上年上升63.2%;2019年俄罗斯三条天然气管道建成后,预计出口能力提升60%。未来进口增量主要来自亚洲和欧洲,其中中国仍将是LNG需求增长的主动力。

“进口油气多,并不一定意味着安全出现问题,应该辩证和理性地看待我国成为天然气第一大进口国这一现象。”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天然气研究所所长陈蕊认为,当前的天然气安全,应该站在国际开放的视角下来看待。无论是新兴还是传统的供应国,都将中国作为一块大“蛋糕”来考量。正因中国天然气未来有需求增长空间,他们才会考虑新的合作。从某种意义来讲,这也能够提高中国在天然气市场的话语权。

未来,天然气第一大进口国的位置或将长期保持,因此,“应换一个角度来看,在全球天然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未来天然气供应安全更加取决于开放条件下的保障能力。在共享理念下,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天然气进口的稳定性、经济性和多元化。”陈蕊表示。

我国天然气安全的多种视角

□链条短板、渠道风险和天然气供应市场反转问题突出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还将持续升高,需全方位把握我国天然气供应安全的内涵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院长韩景宽指出:“按照我国能源消费总量2040年达到峰值的情景推算,届时我国天然气产量将在2300亿立方米至2500亿立方米之间,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6500亿立方米至7000亿立方米的峰值,天然气供应问题将继续凸显。”

根据目前天然气消费现状,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不断升高。尽管要以开放视野积极应对天然气进口量持续增长的现状,但不可否认的是,大规模进口天然气,对我国能源安全而言,仍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需要时刻保持“底线思维”。

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速10%以上,而产量增速仅为6.7%。“油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还将继续提升,石油安全依旧是能源安全的核心内容,但天然气供需矛盾越发尖锐,在能源安全中的分量变得更加重要。”韩景宽指出。

自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以来,始终面临着这样的短板:储气能力不足,基本从零起步。目前全球储气库715座,66%分布在欧美国家。美国储气库工作气量占全年消费的17%,欧盟为25%,我国为4%左右。尽管我国油气企业已经规划新建储气库,但要建成大规模完善的储气设施,仍需要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客观来看,天然气勘探开发难度不断加大,当前产量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长期进口成为必然。“我国天然气产量存在倍增的可能。”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表示,但做好产量倍增的文章,需要资源的发现、技术的进步和管理创新。

同时,随着环境的变化,天然气进口渠道风险、市场反转和全球供应格局变化正成为我国天然气供应安全面临的新问题。

我国天然气进口海陆不均,进口通道安全需高度重视。2018年,我国LNG进口量占比59%,管道气占比41%。海上进口量大,面临供应港安全、海上运输航线安全等问题。从卡塔尔进口天然气在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等运输节点时,易受该区域地缘政治影响。而陆上天然气进口国家较为集中,主要来自中亚。中亚进口国供气周期规律与中国相似,没有季节互补性,如果供应过于集中,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天然气进口海陆不均衡,进口国家过于单一,也是造成挑战的因素之一。”韩景宽认为。

未来,我国天然气还面临着由“紧平衡”向供大于求的趋势转变。从上游看,页岩气和致密气等非常规资源上产势头强劲,西南油气田规划,2020年产量力争突破300亿立方米。随着2019年中俄东线天然气投产,输气量将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供应380亿立方米。亚马尔项目二、三线投产后,中国石油将从2019年起每年进口亚马尔LNG300万吨。中亚天然气D线投产后,设计年输量300亿立方米。几个“300亿”意味着再过三五年,我国天然气将大概率发生反转。

和原油相比,我国天然气进口布局已经完成,但目前北美、俄罗斯等国不断有新的LNG生产线投产,未来天然气供应格局或将发生变化,处理好与资源国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从天然气消费的经济角度来讲, “亚洲溢价”问题严重影响东北亚地区经济利益,天然气价格没有完全按照市场化机制运行,整个天然气产业链不协调,供需矛盾不断加大,对我国能源转型产生重要影响。

天然气供应安全如何“突围”

□稳定性、经济性、多元化成为天然气供应安全需要关注的重点

□市场端、政府端、企业端三方合力,共同提升天然气安全系数

从全球天然气市场来看,可获得的天然气资源较为充足。如何获得市场可消纳、资源可获得、价格可承受、运行可稳定、发展可持续的天然气,需要政府、企业和市场共同发力。

“政府层面要对天然气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做好防范风险的预案。采取产融结合办法,金融业支持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国内外天然气资源开发。” 中国投资协会能源研究中心副理事长曾兴球表示。

实现我国“十三五”既定发展目标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享”也被赋予更深层的内涵。未来天然气供应安全,更加取决于开放条件下的供应安全保障能力和建设情况。“在政府层面,应加强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如何创造更加公平、完善的市场环境,支持油气企业发挥主力军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各项举措的落地。”陈蕊认为。

在全球天然气市场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要将我国天然气局部安全上升为区域安全,是解决能源安全的重点。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和世界能源资源配置格局调整的大背景下,亚洲天然气合作对保证亚太地区稳定和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要合作建立亚洲天然气价格体系,建立亚洲天然气交易枢纽,提高亚洲在国际天然气市场的话语权。”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张永祥表示。

在我国成为天然气第一大进口国的“新常态”下,油气企业作为中坚力量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纵观历史,在我国油气公司多年“走出去”的过程中,“重油轻气”现象普遍存在。在全球互供互保的趋势下,在海外合作贸易过程中,提升天然气勘探开发权重,进一步加大对海外天然气开发力度,是我国油气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如何打通天然气产业链健康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速度快,潜力大,迫切需要加强行业监管,完善市场运行机制。”曾兴球说。有效管理天然气价格,理顺定价机制,是完善天然气市场的关键环节。发展天然气产业,不但要让人民群众用得上,还要用得起。在资源的流向中,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和建立有序的制度,确保资源利用最大化,让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共同发挥作用。(记者 黄祺茗)

转自:中国石油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